六月十三日,中国工程院官网发布消息,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系院士王永志于六月十一日去世,享年92岁。

王永志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创始人之一,也是学术技术的领导者。1932年11月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第一批院士。

他的突然离世令人叹为观止。

把杨利伟送上太空的总师,走了  第1张

图片来源:中国工程院院士馆

王永志曾经说过,他一生做了三件事——开发导弹,送卫星上天,送中国人进入太空。

他在工作中表现出勇于创新、勇于承担责任的宝贵品质。

“要想有创新的想法,首先要有信心和勇气。这种勇气是出于事业心和责任感。”他说:“国家的需求是我们的理想和志愿者。”

硬着头皮敲开钱学森的门。

1961年,王永志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回国,立即投身于中国第一代火箭的设计和研发,在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言行下迅速成长。

1964年,担任中近程火箭总体设计组组长的王永志来到沙漠戈壁,参加了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的第一次发射任务,这是中国自己设计的。

当时是6月底。炎热的天气使推进剂迅速膨胀,不能在储物箱中注入足够的推进剂,这将影响导弹的射程,使其无法到达弹道区域,从而无法获得参数。在场的专家非常焦虑,尽最大努力添加推进剂,但王永志有不同的看法。

后来他解释说,导弹是以液体氧气为氧化剂,以酒精为燃烧剂。液体氧气是恒温的,酒精加热时会膨胀,不仅会影响燃料的加注,还会改变燃料在消耗过程中的比例。每个人都想添加燃料。事实上,添加的酒精越多,导弹上的无效重量就越大。他严格计算了高温引起的密度变化后的推进剂比例,最终得出了“600公斤酒精应卸下”的结论。

王永志在讨论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话还没说完,会场一片哗然。在场的专家对这位年轻的中尉并不熟悉,更不用说他的观点如此“离经叛道”了。“火箭射程不够。你想把燃料泄出去吗?”有些人甚至不礼貌地说。大家继续讨论,没有人接受他的观点。

王永志知道他的人很轻微,但他不愿意。“这是一件大事。如果问题没有解决,这一发就白打了。”匆忙中,他硬着头皮敲开了钱学森的门。钱学森没有鄙视王永志,而是听他说,问问题。经过充分沟通,钱学森打电话给“东风二号”导弹总设计师说:“王永志的意见是正确的,按照他的方法执行。”

钱学森力在第二天的会议上,当众肯定了王永志的逆向思维。

把杨利伟送上太空的总师,走了  第2张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导弹事业走上了自主研发的道路。王永志在不断的经验中成长为中国新一代远程战略导弹技术的领导者。

打一场有生以来最艰难的硬仗。

一九八六年,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

当时,中国火箭开发面临巨大压力,市场萎缩,开发资金减少。然而,在世界范围内,欧美航天发射相继失事,卫星发射能力短缺,无形中带来了绝佳的机遇。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火箭开发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

但根据当时国际市场的需求,火箭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至少要达到8吨,是中国主力箭的几倍。如何大大提高运载能力?“增加子级让火箭‘长高’,效果不大。让它‘长胖’。”王永志说。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想法,放弃串联方式,使用横向并联捆绑,增加四个助推器来提高火箭的推力。

按照这个思路,研究人员在长征二号C运载火箭的基础上,增加了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将芯级一、二级分别延长4.6米和5.2米,使200公里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之前的2.5吨提高到9.2吨。这种类型的火箭被称为“长征二号E”,也被称为“长捆”。

把杨利伟送上太空的总师,走了  第3张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一日,中国长城工业公司与美国休斯公司正式签订澳星发射服务合同,这是我国与外国公司签订的第一份商业发射合同。但是,合同内容复杂而苛刻。美国要求中国在1990年6月30日前完成成功的发射试验;同时,只要美国认为我们不能发射,或者没有足够的论据证明我们可以按时发射,就有权随时终止合同,并对我们罚款100万美元。

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政治风险和技术风险,王永志力排斥众议,坚持上马“长二捆”。他带领大家掐算着工期,将过去需要5个、经过六年的设计、开发、生产和实验,整个过程被压缩到一年半,24套44万多个设计图案、120多个技术研究项目、5000多套特殊工装、几十个部分和几十万个部分、300多个大型地面试验和20个技术问题不断完成。之后他说,这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艰难的战斗。

一九九○年七月十六日,“长二捆”火箭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将澳星模拟星/ 巴基斯坦卫星被送入预定轨道,第一次飞行测试成功。这一成功不仅让中国赶上了国际商业发射的班车,也标志着中国的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我是总师,我责无旁贷"

2022年4月16日下午,王永志和家人坐在电视机前,通过现场直播迎接神舟13号航天员返回地球。返回舱平稳着陆,王永志笑了,非常平静。他说:“一开伞就放心了。

这个年头,他已经当了30年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把杨利伟送上太空的总师,走了  第4张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1991年3月,王永志和他的同事提交了《基于宇宙飞船建立空间实验室的想法》报告。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作为论证组的组长,他和专家一起进行了技术方案论证。

根据之前的讨论,这个飞船项目的一个基本任务是为空间站建设积累经验。但是在一次会议上,王永志提出了异议。“飞船最多飞7天,空间站可能需要10年或20年。你敢仅凭飞船的开发经验贸然发射空间站吗?不可能。”他提出了增加过渡飞机的建议。

从载人飞船到空间实验室,再到空间站,王永志的思想最终演变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

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一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60岁的王永志被任命为工程总设计师。回首当时的心情,他说:“压力贼大。”

载人航天任务最重要的是安全可靠。但是,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要想快速发展,就不能一味追求稳定,还要有创新跨越的勇气。

把杨利伟送上太空的总师,走了  第5张

侯艺兵 摄影,图片来源:中国工程院院士馆

根据国际经验,在将宇航员送到太空之前,应该进行许多大动物测试。比如苏联、美国等。,曾经用狗、猴子、黑猩猩等动物作为探索太空的“先驱”。然而,对于当时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来说,重新走这条路将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但是如果你不这样做,如何保证宇航员的安全?

王永志组织召开了两个总联席会议,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很清楚,虽然这是一个会议决策,但提议者无疑是主要的责任人。他说:“我是老师,我责无旁贷。”

因此,一名特殊的乘客出现在神舟三号和四号飞船上。这是一个重70公斤的模拟人员,可以穿上宇航服,以宇航员的姿态坐在宇航员的座位上,模拟宇航员在飞行过程中的脉搏、心跳、呼吸、饮食和排泄,并向地面传递各种重要的生理参数。“假人”实验给中国送真人上天带来了信心。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前,王永志给宇航员杨利伟发了一首诗——“飞行直达8000英尺,只手拨云观沧海。”诗的背后是他的关键压力。10月15日,杨利伟在太空中漫游,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

把杨利伟送上太空的总师,走了  第6张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如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三个步骤都是通过计划完成的,之前的任务是连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让王永志感到欣慰:“我们一直都很安全。”

在过去的40年里,王永志在研发中国战略火箭、地方战术火箭和运载火箭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在载人航天工程方面。

愿王老一路走好!

来源:科技日报

消息,维权渠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助”直接到达“晨意帮助”平台;或者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府企业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