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资600亿,两座大山挖空。瓯飞工程,中国第一个大规模填海造陆工程,是工程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面对有争议的生态问题,这场豪赌值得吗?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超级工程的前世。
提到瓯飞工程,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什么事?还可以在海上造陆?"是的,这个横跨瓯江和飞云江的超级工程,就是要在茫茫大海中重建一个"温州城"。之所以叫"瓯飞",又是从这两条江的名字中取出的。
要知道,温州是典型的"山城"。当地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据说可用的土地很少。然而,作为浙江第一个人口大城市,温州常住人口高达976万,仍在逐年上升。人多地少的矛盾早已成为制约温州发展的"瓶颈"。
幸运的是,温州还有一个婴儿疙瘩 -- 海域滩涂95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它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
若能通过填海造陆,将其"请"上岸后,温州的发展空间可以翻倍。而且瓯飞工程,肩负着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重任。
2012年,该超级工程总投资近600亿元,涉及面积约49万亩(约320平方公里),得到了国家海洋局的正式批准。
根据计划,它将分三个阶段实施,通过"高滩涂料,浅海促淤"这种方法将在10年内建成一个集防洪、农业、渔业、生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届时,温州将在东海重建自己。
但是除了欢呼,还有很多质疑的声音。最大的疑问是围海造地是否会破坏海洋生态。要知道,改变洋流方向和海水倒流可能会带来不可预测的环境问题。
更不用说土地盐碱化了,它会直接影响作物的种植。怎样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取得平衡,考验工程师的智慧。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瓯飞采用了"围海不填海"战略。第一期工程位于瓯江口和瑞安之间的平坦海滩上。通过修建36公里的防洪大坝,13万亩"万亩被围垦。;新地"。
然而,当地的建设条件非常恶劣。属于深淤泥海床,海滩低水深,潮高波急,离岸线远,给施工带来很大挑战。
只有依靠科技创新,工程师才能克服困难。它们发明了一系列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孤岛围堰的抗冲击性和防渗性能。
这些自主创新不仅让瓯飞克服了困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为中国的围填海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据悉,项目组先后获得34项技术专利,还获得了鲁班奖、大禹奖等含金量十足的国家品牌奖。这是一边"打仗",一边搞科研啊。
第二阶段项目的任务主要是在龙湾瓯江口南侧开垦34000亩滩涂。相比之下,它的规模和难度要小得多。但是瓯飞的意义一点也没有减少。有了这49万亩"新增地",温州的城市版图将被无限放大。
不但可以缓解人口压力,促进产业转型,而且给农业、工业、旅游等领域带来无限的想象。
此外,瓯飞新建的23公里防洪大坤也将温州的防洪防潮能力提升到了更高的水平。据估计,它已经是一片164平方公里的土地,挡住了五个汛期和七个台风"。;摧残"。
这样不但保护了当地人民的安居乐业,也为瓯飞这一超级工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现在,站在瓯飞项目面前,我们不禁要问:它给温州带来了什么?有什么变化?也许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瓯飞工程不仅填海造陆,还填补了温州发展的空白。它创造了温州走向"海洋时代"新篇章;托起的,是一座山海之城的宏伟梦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