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新的生产力代表和新的增长引擎之一。今天(4月29日),海淀区发布了建设商业航天创新高地的行动计划,在2024年中关村论坛举行了空天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到2028年,海淀区将有超过1000颗卫星在轨运行,超过1000亿个商业航天产业。
海淀区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是北京市“南箭北星”产业布局中“北星”的主要承载区。全区现有商业航天领域企事业单位近200家,轨道运营商业卫星近100颗,航天技术实力和产业资源全国领先。
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是卫星制造的龙头企业,发射了24颗卫星。今年刚刚实现了五星同时入轨,覆盖了通信、遥感等多个领域的应用。董事长高恩宇表示,公司未来要积极参与国家卫星互联网项目的建设,不仅要提供卫星整星产品,还要提供地面通信卫星的一些通信终端,包括网络网络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品的相关服务能力。“未来进入卫星互联网时代后,手机直接连接将成为一种非常常见的产品。未来,我们可以通过卫星网络直接连接到我们国内的通信系统,无需地面网络信号覆盖,方便整个通信系统的可行性,进一步提高通信安全性。”
高恩宇说,未来会有一些更先进的应用,比如太空旅游。“普通个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成本足够低,就可以进入太空旅行,甚至在未来10到20年的月球访问,这将成为一个触手可及的目标。“微纳星空也在探索太空化的商业货物供应往返航班。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商业航班的应用基本可以在5年左右实现。未来10到15年,普通人进入太空应该会成为现实。
北京四象爱数科技有限公司也在海淀长大,专注于商业遥感卫星数据分析,开辟了新的轨道。创始人晓菲表示,目前遥感卫星数据已经衍生出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数,如城市路网工程、航运物流、工业生产等。,而服务于经济领域的想象力一再拓宽。
“卫星没有地域限制,覆盖面很广。其次,它的效率非常高。除了遥感卫星,比如地面上的网络通信卫星,带宽几千公里,中国可能可以通过两个数据来完成。”?晓菲说,目前的卫星手段已经突破了天气的限制,可以在白天和晚上使用。结合很多通感手段,不仅可以看到,还可以计算出来,还可以交叉验证热图。
“因为卫星过境时间在一天内均匀分布,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截取这些数据来反向判断,这可以与该地区的经济活动挂钩。现在我们每个月都会发布一个涉及国内高速公路建设和高速公路运营的中国高速公路指数。这条高速公路的使用量可以通过瞬时车辆通过量来反算。他说,通过卫星或地面数据的交叉验证,船只包括港口的拥挤程度和航线的繁忙程度都可以得到非常完美的模型。对交通拥堵、道路设计的合理性,包括新建园区、开发区的选址,这些都可以作为参考。
根据《海淀区建设商业航天创新高地行动计划(2024-2028年)》,海淀将依托“航天城”地理名片,打造集R&D试点为一体的“卫星小镇”,开发多个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一城一镇多园”的空间布局。到2028年,海淀将培育100家专业新型企业,在轨运营卫星超过1000颗,商业航天产业超过1000亿,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创新高地。
中关村科学城管理委员会产业副主任陈激表示,下一步是充分发挥央企和大院所的优势,鼓励他们以商业化、市场化的模式开展航天工作,利用市场机制加快商业航天的发展。“海淀大信息人工智能产业的优势应该是赋能商业航天,比如更高的智能卫星和智能卫星的自动操作控制,实现卫星之间的智能合作,创造更多的功能和应用场景。卫星的数量会增加,发射成本会降低。然后我们会规范、大批量、低成本地生产卫星,未来卫星的应用会越来越多。”
记者 王琛琛 编辑 赵明聪 主编 程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