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脑洞,世界会减少一半的乐趣。炸开喜马拉雅山,在长城上贴瓷砖,或者从辽东半岛到山东半岛修一个大坝,把渤海变成水库...
渤海被拦下,从大海变成了“大池子”。有网友还在网上问,这个池子里的水经过多少年就会变成淡水,是否可以源源不断的抽出来供应西北缺水地带。
更重要的是,如果大坝变宽,车辆可以通过大坝。这样,在渤海湾学习多年的桥梁修复计划就可以得到完美的解决。
那问题来了,如果真的在渤海海峡地区修建一座大坝,能不能修好?渤海湾的海水,真的能再次被圈起来吗?
建造大坝的工程难度
首先不考虑其它因素,单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其实有很多问题。
渤海湾的水面积为77,0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2米至13米之间。。要从南到北修建大坝,必须在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找到最适合的施工点。
就工程量而言,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找一个距离最短的区域。据公开资料显示,渤海海峡最窄的距离也是105公里。也就是说,建造大坝的长度,最短也要超过100公里。
现在我们来施工。既然是大坝而不是桥梁,那么地基工程的处理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要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体施工。
由于海底地质较软,与陆地地表不同,如何保证地基的稳定性,估计现有的学科工程无法满足,必须专门开设一门学科进行探讨。
网上有人说,这种方法在过去的修桥铺路工程中确实被用来打地基。不同的是,桥墩只是单独浇筑,而大坝是连续工程,长度超过100公里。无论是施工量还是施工难度,都不在一个数量级。
即使解决了基础问题,如何修建坝体,建造成什么形状,也是相当关键的。
陆地上的大坝要么是半圆形的拱坝,可以最大限度地分散上游来水的压力。还有一个重力坝,也可以保证大坝的稳定性。
可以说,如果是在渤海峡建造的话,这两种坝体恐怕都不合适。
首先要看拱坝,无论是面向渤海湾内侧的突出区域,还是面向外侧,都是不可行的。由于渤海湾内外两侧都是海水,一侧凸出一侧凹陷,那么凹陷的区域面对海浪的冲击,三两次就可以使坝体崩塌。
即使使用重力坝,在海水巨大的浮力作用下,整个坝体也不会稳定,撑不了多久就能把坝体冲走。
说白了,在一些人的想象中,人造建筑往往被高估,自然的力量被低估。事实上,渤海海峡南北修建一座长度超过100公里的大坝,就像南北之间有一座山。
想象一下现实中的山脉,如果纵深超过100公里,山脉的宽度和高度又分别达到了多少。
而且人工建造的大坝,即使把它建成100米宽,在只有几十米长的时候,它看上去是如此坚不可摧,但把长度延长到10公里甚至100公里,还会觉得它坚不可摧吗?
正如现实中的一座山,长100公里,宽度只有100米,这种造型的山在现实中见过吗?您认为它可以屹立数亿年而不倒吗?
因此,如果要在渤海海峡修建大坝,就不考虑技术难度,仅仅搬一座山是不够的,要把整个山脉搬过来,用这种体积建造的大坝,才能保证长期的稳定。
几千年来,即使国内外的一些项目巨大,也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只有龚宇试图挖山,但他最终还是用自己的力量而不是神力。
更为重要的是,即使在渤海海峡奇迹般地修建大坝,你也会发现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黄河水会不会填满渤海湾?
水坝建在陆地上,水坝上下游之间形成落差,当水库内的水积满后,可以通过释放来调节水位。
现实中,如果整个渤海湾被包围,就不会与大坝外的海洋形成高低差。渤海湾能整体抬高吗?还是让大坝的海水整体下落?
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两点,渤海湾的海水就无法在上涨的情况下释放出来。因为开门不仅不能放水,还会把外面的海水倒进去。
(黄河入海口)
有人可能会问,渤海湾不是被包围了吗?为什么里面的海水还在上涨?是的,它被包围了,但是有水从陆地上不断流入渤海湾。
最大的水流之一是黄河,长度超过5400公里,从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黄河体积如此之大,每年注入渤海的水量是惊人的。
除黄河外,注入渤海湾的河流,以及海河、兖河、辽河等较大的河流。而且沿渤海湾的整个区域,还有更多的小河流向渤海湾注水。
如今渤海湾,由于与其他海域相通,无论陆地上注入多少水,它都不会被填满。
但是,如果大坝建成,渤海湾就会变成一个超级水库,即使这个海湾再大,内外阻隔,还会因为水只流进而不流出而迅速填满。
此外,除了水流,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被冲进渤海湾。黄河是一条彻头彻尾的泥河,每年从上游冲下来的泥沙达到惊人的16亿吨。
其中,4亿吨泥沙沉积在下游河流中,4亿吨泥沙借助水流冲入海洋,8亿吨泥沙沉积在河口三角洲。
想象一下,如果渤海湾建了一座大坝,冲进海里的泥沙就不能流向海外,至少有4亿吨的泥沙,就会堆积在大坝区附近。
越积越多的泥沙会抬高海底,水位也会上升。因此,大坝建成后,用不了多久,渤海湾最大的城市天津就会被上升的水位淹没,没有进行清淤和排水。
就黄河而言,为什么下游河流的一些区域比地面高几米?正是因为泥沙不断沉积在河床上,然后河堤不断升高。
当黄河流动时,由于沉积物的沉积,河床可以过高。如果渤海湾成为超大型水库,由于沉积物的不断沉积,海底会被抬高。
即便不考虑上述因素,大坝建成后仍会产生其它影响。
自然和经济上的不利影响
第一,从自然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建造大坝肯定会破坏洋流,从而引起连锁反应,导致该地区环境气候发生变化。
就像各地修建水库一样,破坏了鱼类迁徙产卵的通道,导致整条河流的鱼类资源下降。如果渤海湾变成大水库,不仅会受到一两种鱼类资源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渤海湾地区鱼、虾、蟹、贝类丰富,特别是在河口附近,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较多,为迁徙鱼类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水坝一旦建成,与海外连接的优势不复存在,渤海湾的渔业资源必然会萎缩。
渤海湾的盐业资源除了渔业资源外,也非常发达。滩涂开阔,潮间带宽度达3-7公里,对盐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其中,长芦盐场是我国最大的盐场之一,其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试想一下,假如大坝的建造阻挡了海水,还会有潮汐和滩涂吗?久而久之还能制盐吗?
渤海湾地区还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中国多年来一直在这个海域开发海上油气。虽然大坝的建造不会影响海底的油气,但水位的上升必然会增加开采的难度。所以单从这个角度来说,把渤海湾建成一个大水库是没有问题的。
以上情况只是自然和资源领域的不利情况。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如果渤海湾成为一个大水库,环渤海经济带将不复存在。
华北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多年来经济无法提振。一个很大的因素是缺乏优秀的出海口。如果渤海湾变成水库,沿海港口城市被废弃,渤海地区对外经贸的发展将更加严重。
另一方面,如果渤海湾是一个自然的内陆湖泊,它肯定会计划挖一条运河,把湖泊和海洋联系起来。
如今它显然是一个海湾,但是有些人居然想把它包围成内湖,这不是二是什么?
事实上,建造大坝是一个脑洞,但渤海湾地区建造一座桥是真实的。但即使建了一座桥,也证明了近30年还没有开工。
近30年的论证没有开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渤海海峡的跨海通道得到了论证。有两种方案:修桥和隧道,但无论哪一种,技术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由于该地区有海底沟谷和风化深槽,地质上属于活动断裂带和强地震带地区,一旦技术失控,必然会面临重大灾难。
根据2018年的消息,如果未来建设跨海通道,将采用隧道计划。但目前这个想法还处于研究层面,具体如何落实,后续施工还不得而知。
结语
脑洞归脑洞,设想归设想,许多重大工程一旦涉及到自然因素,人能否胜天,就得打个问号。
毫无疑问,人类的技术正在进步,但与自然乃至地球相比,许多项目的数量水平在地球面前仍然是“小菜儿”。
并非我们没有这种技术,工程量不够大,而是与整体相比,自然界的因素显得更大。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点羡慕被神仙帮助的愚公。不幸的是,神仙一开始就把山搬错了位置。如果像龚宇挖山时那样直接把山放在渤海的尾巴上,那么渤海湾现在就是一个现成的大水库了!
参考资料:
输沙量最大的河-黄河 地理博物馆 2007年
“渤海峡跨海通道总体建设方案”院士谈:最终选择全隧道 澎湃新闻 2018年12月20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