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8月,中国第九颗返回卫星首次搭载水稻、辣椒等种子,开启了中国作物种子的太空之旅。截至目前,大量航天育种新品种已投放市场。
该报获悉,5月1日凌晨,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兽药研究所(以下简称“兰州牧药研究所”)成功收回了中天系列苜蓿、燕麦等五种种子材料。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材料在中国空间站空间辐射生物暴露装置上经历了11个月的舱外辐射,最近由神舟17号飞船带回地球。
据悉,研究人员将以这批种子为研究对象进行地面育种实验,重点提高产量、质量和抗性,培育优秀的新型牧草品种,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据报道,兰州牧药所在的航天育种领域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并成功培育了三个国家的苜蓿新品种“中天1号、2号、3号”和“中天4号”省级燕麦新品种,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什么是航天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刘录祥此前表示,“航天育种又称太空育种,是利用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环境,让种子乘坐返回式航天器进入太空,诱发种子基因变异。种子返回地面后,选择可遗传的优异变异,培育优质高产的多抗植物新品种。”
航天育种被认为是一种前沿的科学研究手段,可以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安全的育种材料和种质基因源。航天育种的关键之一是种子材料的空间装载。刘录祥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强调,“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空间站,开启了空间站时代的航天育种。”
刘录祥说,育种专家可以开发空间辐射生物舱外暴露设备和技术,开发真正的太空诱变育种,建立基于空间站的新型航天育种体系。一方面,他们可以准确设计和深入分析太空诱变机制;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开发航天育种的关键技术和重大基因诱变探索与特性融合,开发多样化的新品种。下一步,将结合推进种业振兴等重大工程,充分发挥航天育种在新种源创造中的优势,开展协同攻关。
2023年10月26日,神舟17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河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2024年4月30日17时46分,神舟17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身体状况良好,神舟17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来源:澎湃新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