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辛苦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王亚平作为我国航天历史上首位成功出舱的女航天员,是中国女性的骄傲,也是人民的英雄。
当神舟十三号结束航天任务成功返回地球后,王亚平却是被连人带着座椅抬出飞船的,见此情景,不禁让人感到心酸。
那么,王亚平为何会被抬出飞船?她又是如何成为一名航天员的?
英雄归来,重返家园
2022年4月16日,天空中一道火光闪过,我国的神舟十三号飞船返航成功。飞船里的王亚平等人,正翘首以盼、满心欢喜地等待着舱门打开的瞬间。
此时,她的女儿也手捧着鲜花,等待接妈妈回家。但当舱门打开后,王亚平等人却是被抬出来的。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这是为了保护他们,很多国家的航天员在回到地球后,都是被抬出来的。
众所周知,地球有重力,太空却没有。
因为习惯了太空舱中的环境,返回舱在着陆时面对突然产生的地心引力,和随之下降的立体耐力,航天员们会出现体内的血液流动紊乱、脑供血不足等不适症状。
所以航天员们返回陆地后不能立刻进行运动,而是被抬出来,等到医生对航天员身体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后,才允许进行活动。
“英雄回归”本就是万众瞩目的,尤其还是少见的女航天员,返航后的王亚平迎来了各种采访。
这是王亚平的第二次飞天,比起上一次的好奇和新鲜,这次的她更多有些不舍,因为她有了女儿。
出发之前,她曾经承诺过女儿,会给她带一颗星星回来。而来到太空的第一天,她就在自己的睡铺里挂上了女儿的照片,每晚带着对家人的思念入睡。
在太空中,王亚平第一次进行出舱活动,这也是中国女性首次在太空行走。
对此,王亚平既骄傲又有些忐忑:“我第一次在穿上航天服的时候,有一种要崩溃的感觉,我一度觉得我出不了这个舱门。”
太空的环境和地球不一样,走出舱门后需要面对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由此产生的全景效应,更让她觉得地球和人类之渺小,简直是沧海一粟。
不过,王亚平圆满完成了任务,在历经6.5个小时的出舱活动,完成了机械臂的悬挂装置和转接件安装。
除此之外,她和翟志刚、叶光富还开展了2次太空授课活动,在空间站和地球连线,给全国6000多万中学生和电视机观众上了2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程,成了中国首位“太空女教师”。
在王亚平的身上,有太多的荣光时刻,但回到地球之后的她,依旧是时刻准备出发的状态。
对于普通人来说每项都是极限的运动训练,对航天员们只是家常便饭,只有维持坚毅的信念和恪守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才能一次次克服严苛的生存环境,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
那么王亚平究竟是怎样走上航天员这条道路的呢?
乡村姑娘的航天梦
王亚平出生在山东烟台的一个普通的村庄里,父母都是农民,唯一对土地有些了解,对王亚平的未来更是没有太大期望,只希望她能平安长大。
但王亚平却不一样,小时候的她总是望着一望无际的田地,幻想着哪天离开这个一成不变的地方,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为此,王亚平刻苦认真。学生时代的她是个不折不扣的“三好学生”,无论学习还是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她总能名列前茅。
这也造就了王亚平一颗要强的心,之前她从未设想过自己以后的生活,一次无意间看到的招飞计划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
王亚平回到家中跟父母说,自己想要当一名飞行员,父母虽然不懂,却表示会尽全力支持女儿的决定。
家人的鼓励转变成她奋发向上的动力,于是她毅然决然的参与报名活动,经过几轮的筛选后,她凭借出色的自身素养通过了层层选拔。
高考结束后的王亚平如愿被飞行学院录取了,在校期间她潜心学习,毕业后成功到武汉的空军运输部队工作,并成为一名飞行员,在部队期间她的飞行技术得到很大提升。
2008年,正值我国经历了汶川地震和奥运会,为了尽可能完成组织上交代的任务,她凭借熟练精湛的飞行技术,总计飞行超过800多小时。
也正是因为这次优秀表现,让她成为我国出类拔萃的女飞行员。
2010年,国家正在积极选拔女性航天员,在飞行技术层面表现突出的王亚平,首当其冲的加入到航天员的行列中。
培养航天员的条件相比飞行员更为严苛,每一位成功完成航天任务的航天员背后,都要付出巨大牺牲。
“女英雄”背后的故事
王亚平知道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必须经历严苛的训练模式,航天员首先需要适应外太空的失重感,因此失重训练是每位航天员的必备课程。
为了避免在失重环境中航天员出现意识模糊的现象,每一次的训练,航天员们都要不停突破自身极限。
在进行训练的离心机旁边有一个红色按钮,是为了保障培训人员安全安装的,若是在训练过程中感觉自己撑不下去了,可以按下这个按钮停止训练。
但是自从训练开始到截止的那天,王亚平从来没有按下过这个按钮。因为王亚平深知只有不断的进步,才能离登上太空的计划进一步。
除了要加强各项体能训练外,还要根据太空中的真实环境帮助航天员们突破生理上的训练。
他们会在飞速的转椅上,一边忍受着强烈的眩晕感一边做出指定动作,目的是为了让航天员们完全靠自身毅力去控制身体动作。
水下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重点训练项目,这是为了模仿太空中的失重环境,航天员们每天要穿着一百多斤的装备潜入水下,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除了生理上的锻炼外,航天员们还需要拥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克服不适环境下出现的各类负面情绪。
王亚平回忆起在遥远太空中度过的那半年时光,透过舱内的狭小窗口零星看到地球上亮起的万家灯火,她由衷的感到开心和幸福,直到这一刻, 她才深刻体会到航天从业者存在的意义。
成功返航后,王亚平并没有懈怠训练,看着她每天为自己安排的训练表,全是紧锣密鼓的各类训练目标。
王亚平表示,自己在为下一次航天任务做准备。对此王亚平说这些都不算什么,自己的小牺牲能够换来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值得的。
在无穷无尽的航天探索中,我国的航天员们是闪耀在天际的星辰,绽放着无比璀璨的光芒。
他们是勇敢的探索者,怀揣着对宇宙的无限好奇和探索的热情,踏上充满挑战的太空之旅。他们经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训练,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和压力,只为了实现那伟大的航天梦想。
在太空中,他们凭借卓越的专业素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品质,完成一次次“不可能”的任务。
他们不仅仅是航天员,更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中流砥柱,是时代的楷模。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梦想,勇于挑战自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王亚平人民日报撰文讲述出舱:“伸手摘星”的梦想实现了!》.人民日报.2022-07-05.
[2]《权威访谈|张扬对话王亚平:重返太空的183天》.新华社.2022-09-21.
[3]《首次挑战太空“出差”半年!神十三航天员:每个人都将创造新纪录》.环球网.2021-10-1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