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综合去年7月,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世界上第一枚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其中地面排放系统分液罐和火箭储罐系统分液罐由山东滨州企业滨化集团制造。

坚持创新引领,滨州不仅有助推火箭“上天”的实力,还有根植脚下的土地,开拓新领域、新赛道,赋能区域创新发展的勇气和信心。2023年,滨州在无人机物流算法控制、纳米碳复合纤维、棉纺织品等方面取得了19项重大技术突破。基于GPT,不断塑造和发展新的动能和优势。

山东滨州科技创新实践  第1张

以“科技创新质量更强”为重点,滨州坚持以政府为重点,以企业为重点,以高校为重点,以人才为重点,以市场为重点,深入推进“双型”城市建设。科技创新活力越来越强,科技创新质量越来越强,内生动能越来越快释放。产业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正在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赋能滨州建设质量。

2023年12月,滨州新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光热项目一号炉成功点燃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科技产业园,标志着公司正式实现从R&D到产业化的飞跃。自2021年8月入驻渤海先研院以来,新瑞新能源借助科技创新高地平台的作用和培育服务,精准对接行业顶尖研究机构和行业机构,研发成果经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测试实验。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实验室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渤海先研院积极联系寻找适合企业生产的地方,帮助其顺利落地黄河科技产业园。

渤海先研院作为区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构建“政治、产业、研究、金融、服务”一体化创新生态,汇聚11类1397项科技资源,服务240个“十强”产业。2023年,推动60项产学研合作,44家园区入驻企业获批小、高、专业化、专业化、专业化、专业化、专业化、专业化、专业化、专业化、专业化、专业化、专业化、专业化、专业化、专业化、专业化、专业化。

主要的科技创新平台是激活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创新驱动的有效载体。围绕产业与科技的结合,滨州加强政策引导,科学合理布局,全力打造高能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完善,开辟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渠道。“五院十校N基地”科教产融合格局不断拓展优化,渤海先研院科技创新带动效益31.85亿元。魏桥国科研院团结引领4个新兴产业链落地,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人才)平台58家,校企合作企业1000多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

“聚焦载体建设,我市坚持扩大总量,提高质量,增加增量,持续增强平台赋能力。2023年,新获批的省级创意空间4家,省级新R&D机构2家,院士工作站5家;两个“国字”平台,新获批的中欧国家联合实验室和国家人才引导示范基地,实现了我市国家R&D平台零的突破。”滨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李宁波介绍。

滨州利用足够的高能创新平台,聚集各种人才和资源,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无穷无尽的动力。

作为全省重点布局的36个省级创新创业社区之一,山东省高端铝制造与应用创新创业社区由魏桥国科研究院牵头组织,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铝谷、山东铝协、渤海先研院、创新金属等18个发起单位作为核心成员共同建设,现已发展至61个成员单位。目前,共同体培育了14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科技企业、1家上市企业,开展了120多个科技R&D和技术联合研究项目,带动了10多亿元的R&D投资,正在推动全省高端铝产业从“最大规模”向“最佳价值”的转型升级。

注重科技创新的引领和转型发展,滨州很多企业积极创新求变,加大R&D、转型和应用力度,推动技术改造、产品升级、设备更新和工艺优化,充分释放产业链更高端、竞争力更突出、创新活力、产业潜力和发展动力。2023年,滨州新增62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190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增长58%、34%;增加了212家省级专业特新企业和20家瞪羚企业,都实现了当年的倍增。中裕食品、创新金属分为省长质量奖和提名奖,20家企业在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上名列全省第二。

“从0到1”的突破,“从1到N”的飞跃,为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2023年,滨州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8.7%,位居全省第六;占总投资的16.8%,位居全省第三。2023年底,滨州作为科技创新的“晴雨表”,拥有1940项高价值发明专利,比上年增长28.8%。全市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843项,同比增长21.4%,万人发明专利拥有12.32项。2023年,滨州4个项目获得第24届中国专利奖,其中1项中国专利奖和3项优秀奖,获奖数量和档次均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