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天生对文科不感兴趣,所以高一的时候直接把很多文科作业扔给AI。”在广东省揭阳市读高二的黄毅,与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分享了使用AIGC帮助自己做作业的经验。
近几年来,随着ChatGPT等模型的快速迭代,生成人工智能(AIGC)技术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新技术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中,许多代表还就如何在教育领域引入AI技术提出了建议。
“当大学生用AI写论文的利弊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时,”AI 然而,作业提前一步进入了中学课堂,其中一些是“互联网” “时代出生的中学生已经无缝连接到“AI ”。
“AI 家庭作业是否成为另一个“拍照搜题”软件?
很多接受采访的高中生表示,只要能使用搜索引擎,就能找到简单易用的AI“作业帮手”。
同学们提到的AI“作业帮手”,不禁让人想起两三年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拍照搜题”软件。
曾经很多中小学生遇到困难就打开手机摄像头“拍照”,但一到考试就“暴露”,不仅影响了学生自身的成绩和思维能力,也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对此,教育部要求这些软件下线整改,很多软件更新了需要实名认证的“家长模式”,限制学生过度依赖搜索功能。
但是搜索问题的“摄像头”被覆盖,AI平台的“聊天框”开始逐渐渗透到学生的作业本上。AI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会重蹈搜索软件的覆辙吗?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学生过去在完成理科作业时使用“拍照搜索问题”。AI遇到作业后,很多同学似乎找到了文科作业答案“秒出”的神器。
高一的时候,黄毅决定选择“物化生”进行高考。他认为没有必要在文科上花太多精力。“只要你能通过学业考试,就不会影响高考成绩”。
因此,黄毅表示,将问题输入AI聊天框,然后直接“借鉴”,而不是花费大量精力完成这些科目的基本作业。“很多文科问答很容易用AI产生有用的答案。”黄毅说。
有同学告诉《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网》记者,文科作业的答案有的是固定知识点的“默写”,有的是基于大量材料的分析和思考,AI可以为这方面提供大量的文字参考。
在北京读高一的张悦告诉《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网》记者,班上一半以上的学生都会用AI帮自己写作文。“也会用到一些‘水’的小作业,比如一些实践作业的策划,书籍的阅读感受和总结。”。
一些学生甚至比较了AI和搜索软件。
北京另一所中学的学生吴晓认为,虽然AI可以为写作文提供思路,但与搜索软件相比,AI在具体问题上产生的答案有时“冗长僵硬”,通常需要进一步修改,并添加自己的思维和知识点。“相对来说,我认为AI比搜索软件更“温和”。毕竟有一个和AI交流,亲自完善的过程。”吴晓补充道。
来自重庆市的周洋更倾向于使用搜索软件来解决科学操作。“科学选择题和填空题一般都有很多图表和符号。输入AI很麻烦,可以通过拍照搜索软件直接扫描给出完整的答案和详细的分析,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
对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认为,教育环节很难屏蔽AI技术的影响。“目前,AI模型可以作为压缩和检索各种知识和信息的工具,是获取知识的新渠道。我们应该试着把它当成我们学习的助手”。
的确,AI应该被定位为工具和助手,而不能代替学生做作业。
许多学生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认为使用AI作业“有利有弊”“还是要看怎样使用这种工具”。
AI毕竟只是一个工具
多次与AI互动后,不少学生养成了“有问题找AI”的习惯,也意识到AI对自己学习的实际帮助并不理想。
高二学生王珊来自河南省,现已开始“去AI化”。
王珊坦白,自己有一段时间“过分依赖AI,缺乏独立思考”。 她说:“AI写的作文其实很明显。有些内容太空洞,有些词太华丽,根本写不出我们的水平。对于写作文来说,构思自己的过程更为重要,AI仍然不能完全取代人脑的创作思维。”
许多专家表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新技术的盲目“堵塞”是不明智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AI是当前和未来的关键技术,中学生和小学生都应该鼓励他们接触和了解更多。
“然而,由于这项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形成教育领域使用AI的相关规则和评价。”储朝晖表示,从目前的角度来看,AI使用评估的原则是基于AI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中小学生如何使用AI仍然需要由老师和家长自己检查。
正如专家所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学会了如何更科学地使用AI。
经过最初的好奇,周洋现在不会复制AI产生的答案,而是找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部分作为自己的素材积累。“老师也引导我们取其精华,而不是照搬AI给的所有东西”。
关于未来如何更好地帮助自己学习AI,吴晓认为目前AI生成的大部分答案都只是“积累的知识点”,无法提供详细的解题思路。“有时候我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思考的过程,但这一定更直接地向真正的老师学习。”。
“高考还是要亲自上阵。”吴晓经常提醒自己,“如果你只是复制粘贴问题的答案,不仅老师很容易发现,我自己也会感到内疚。”
不像社会上的焦虑,有些老师对学生使用AI有更宽容的态度。
北京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李彬承认,他不会太担心学生使用AI。“既然这项技术已经到来,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它”。
李彬告诉《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网》记者,学生的真实水平在老师眼里是清晰的:“AI确实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很多事情,但他们最终必须对自己负责。我也会告诉孩子要控制自己的生活。”
人工智能正在引发深刻的教育变革。
在专家看来,AI技术的普及显著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效率。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指出,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大量重复性的工作。“这些工作过去可能由老师或学生完成,但现在人工智能可以高效处理,从而释放人力关注更核心、更有创造力的任务”。
AI技术的使用不应该只停留在“作业本”上。储朝晖认为,如果AI只是作为懒惰的工具,肯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甚至智力发展。因此,他鼓励“适当利用AI,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使用AI,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也认为,使用ChatGPT、Sora等AI产品生成的图像和视频可以叠加丰富的信息和价值,适当的应用可以锻炼学生在教育领域的抽象思维和想象力。他还说,以前学习音乐、绘画、制作视频等技能需要很长时间。现在,只要你使用AI,你就可以快速产生结果,让人们实现从“单能”到“多能”的转变。
用沈阳的话来说,AI会消除“过程性”的学习体验。“因此,我们需要将AI的结果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将结果过程化,将认知外包的过程转化为创新的内源”。
潘教峰说:“人工智能正在引发教育的深刻变化。在过去,教育主要由教师、学生和教科书组成,教科书的内容相对固定。但是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的介入,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改变了我们对教育的看法,给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可能。
在张云泉看来,如果未来的大语言模式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有更智能的“AI教师”,帮助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更多的知识,甚至缩短义务教育的时间。
但是,要想让AI技术更好地赋能中小学教育,青少年也需要巩固自己的基本功。潘教峰认为,要注意用科普教育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积极探索和发现,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技术。
推动“AI 随着教育的发展,我们应该重新审视AI技术本身发展的哪一步。沈阳提醒,目前仍处于教育行业大模型应用的探索阶段。“大模型本身就是一个概率模型,有AI幻觉,所以有时候会出错。”他补充道,“大模型本身的错误概率和我们教学中要求的严谨性之间仍然存在矛盾。”
另一方面,AI技术的使用可能会加剧教育的不公平性。储朝晖认为,在AI技术普及的框架下,如果用AI广泛传播信息和资源,确实可以促进教育公平。“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AI技术仍然有门槛。善于使用AI的人与不善于使用AI的人之间存在数字差距,这将进一步扩大教育差距。”。
“我们还不能完全看到AI技术的优缺点,只能看到方向性的趋势,真正的变革性转折点还没有出现。”潘教峰建议,政策制定应遵循包容性和审慎性监督的原则。“我们需要在保持政策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同时,不断关注技术发展,以便在变革到来时快速适应和调整。”。
(根据受访者的要求,化名为黄毅、张悦、吴晓、周洋、王珊、李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