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见ciyu
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三位80后宇航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成为众人热议的对象。
李广苏(左)、叶光富(中)、李聪(右)
01
叶光富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贫穷家庭,父亲在他4岁那年便离开了人世。
瘦弱的母亲支撑起了整个家,一个人包揽了村里种植桑树苗的活,施肥、浇水、锄草、打理,全靠她一人忙活。
有一次叶光富放学归来,看着母亲正一担担挑着水上山灌溉树苗,瘦小的身躯被沉重的扁担压弯了腰,一步步地往山上艰难前行。
这一幅场景在他心里,从此挥之不去。
当时村里和他家条件差不多的孩子,很多早早就被家人喊回去干农活了。
他的母亲尽管如此艰难,但从未让他放弃过读书。
叶光富也很懂事,埋头苦读,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到了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叶光富的分数是可以上个好大学的,他却想报考长春飞行学院。
可是50元的报名费和差旅费始终让他下不了决心。
母亲知道叶光富的困扰后,把他喊到跟前说道:“你想做什么尽管大胆去做,钱的事情我来想办法。”
母亲挨家挨户地借钱,东拼西凑下,叶光富走上了飞行员的道路。
他一步步从飞行学员走到了飞行组长、飞行教练,因为出色的飞行技术和空战射击技巧而被评为一级飞行员。
2007年,叶光富报名参加了航天员的集训与选拔。
这意味着他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航天事业上。
面对这样的情况,妻子李璇则表示:“你放心大胆地去吧,家里有我照顾着呢。”
因为家人的鼎力支持,叶光富从破烂的小乡村,翱翔于蓝天,又巡游于太空。
为此,叶光富经常说:“我的勋章有一半是我家人的。”
02
李聪出生在河北邯郸的一个小村庄,父亲是个货车司机,母亲在一个校办工厂当临时工。
父亲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却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带着全家从村里搬到市区,租了一间房。
李聪从小深知父母的艰辛,在学习上从不懈怠。
其他小伙伴约着出去玩耍,他一个人在书桌前下苦功夫,啃着英语单词、磨着数学题。
中考时,他考上了区里最好的中学,高三时又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空军航空大学。
在选拔宇航员时,李聪更是把这种认真的劲儿使到极致。
载人航天是个全新的领域,尤其是涉及大量基础学科的航天理论学习,是难啃的硬骨头。
他每天晚上都会看书做题,经常不知不觉就过了12点。
可一开始成绩并不如人意。
他第一科理论考试考了88分,单看分数不低,可看排名却是倒数。
李聪意识到想要脱颖而出,就不能只追求及格,而是要追求满分。
他每次都会课后复习,梳理知识点,他做了厚厚几大本笔记,反复做习题册,最终,每科成绩都能保持在95分以上。
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李聪学完了八大类上百门课程,并全部通过了考核,拿到了通往太空的入场券。
当李聪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愣了大半晌,只说了三个字:“知道了。”
父亲已经不知道怎么用言语表达这份喜悦。
李聪这样说道:“作为一个农村孩子,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超越了他们这个家庭的想象。”
03
李广苏出生在沛县的胡寨镇王孟庄村。
他的微信名叫“狂奔的蜗牛”。
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
他认为自己天资平凡,要稳稳当当地走好每一步,哪怕是一只蜗牛,也要向着太空尽力狂奔。
李广苏人生的前十几年,和许多孩子一样,按部就班地学习、生活。
在高中文理分科时,李广苏依循兴趣和专长选择了文科。
如果按照这个轨迹发展下去,他毕业后可能找个文职、然后娶妻生子,成为一个愁着柴米油盐的普通人。
但人生中的两次的觉醒与选择,转动了他命运的齿轮。
第一次,是上高三时,空军招收飞行员的消息传遍学校。
飞行员,这个原本遥不可及的职业,在这一刻却离得如此之近。
他开始思考未来该如何走。
是按照既定的人生路线,过着普通的生活?
还是择其心中所爱,勇敢试下?
他毅然选择了后者,后来经过几轮选拔后,他被空军航空大学正式录取。
第二次,是入学时的体能考核。
刚入学时,他的单杠双杠成绩几乎是零,短跑和长跑成绩也离及格差得远,而任何一项科目不过关就有可能被淘汰。
这样的处境,换成谁都会绝望。
是认命放弃,承认自己不是飞行员的料?
还是咬着牙前进,相信自己能成功?
当这样的选择题摆在面前时,李广苏再次选择了后者。
他每天练俯卧撑、引体向上,加强臂力练习。
为了提高短跑成绩,他每天早起半小时,在北方滴水成冰的清晨,天还没亮顶着刺骨的寒风,腿上绑着沙袋跑三公里。
无论酷暑还是严寒,他没间断过自己的体能训练,甚至有一次跑中暑了,晕倒在体育场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广苏的各个项目都达到了优秀。
后来在参加第三批航天员选拔时,李广苏又遇到了难题。
李广苏是文科生,理工类课程学起来非常吃力,尤其是那些晦涩难懂的公式和符号,对他来说就如同“天书”。
但李广苏的人生字典中,没有“退缩”二字。
他利用课后时间,从一个个小知识点进行逐个攻破,慢慢地琢磨,熬过了很多个不眠的夜晚后,终于攻克了一个个深奥难懂的知识点。
山高路远,道阻且长,但李广苏一直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
04
扒完他们的故事后,让我有所触动,也有所思考。
他们三人的起点比很多人都低,没有背景、没有资源,却从泥淖里飞向了太空,摆脱了原先的阶层。
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普通人改命的三次契机。
机会之一:家庭改命。
之前,湖南衡阳一家三胞胎因全部考上985重点大学引起了大家关注。
老大老三已经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老二则被北京大学预录取。
三兄弟最想感谢的人就是妈妈。
他们说,很少会有一个母亲像我们的母亲这样,为了孩子把自己逼成了一位教育专家。
为了能教育好孩子,母亲考取了教师资格证。
节假日的时候,她带孩子们去各种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
她还带着孩子去过一些名校,激发孩子对大学的向往。
因为有母亲的鞭策与鼓励,三个孩子顺利地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孩子就像一棵树苗、一朵小花,父母给到什么的养分,决定了他们会长成什么样。
作家黄静洁曾说:用大视野育人,而不是用小视觉养儿。
父母的眼界决定了孩子,看到的是脚底的泥巴,还是头顶的梦想。
没有母亲的支持,没有家庭做坚强的后盾,叶光富就难以去克服重重阻碍,追寻自己的梦想。
其实,每一个横空出世的人,都离不开家庭的奋力托举。
机会之二:读书改命。
不得不承认,一个人的收入水平,是跟他的学历水平直接挂钩的。
读了多少书,拥有什么样的学历,往往决定了人生会走向何方。
有时,人与人的层次划分,就取决于一纸文凭。
人生的高度,就是你脚下书本的厚度。
读书,改变命运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像叶光富三位宇航员的出身都很普通,但他们都坚信读书的力量,这是他们实现人生跨越的最强大的武器。
机会之三:觉醒改命。
这部仅7分钟的片子,把浑浑噩噩的普通人展现得淋漓尽致。
主人公每天早上7:15,机械式地关掉闹钟,然后起床、洗刷、乘车、上班……
整个过程中,他面无表情,动作熟练,像执行指令的机器人。
更令人唏嘘的是,影片里的一切用品,都是“工具人”。
有人当桌子,有人是挂衣架,而秃头男的工作,则是办公室门口的一块地垫。
这像极了许多人的生活,像提线木偶一样,生活推一下,他们动一下,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打转着。
他们向命运缴械投降,觉得富贵有命,自己一辈子就这样了。
这一类人,被作家周岭形象地称作“醒着的睡着的人”:看起来醒着,实际上头脑和心灵早已沉睡的人。
那如何改变呢?
按照周岭的观点,就是要进行认知觉醒。
一个人想要进行层次的跃迁,就得觉醒自己、相信自己。
比如像叶光富不甘于困于偏僻山村里,矢志不移地追求自己的事业。
比如像李广苏始终相信自己,相信心之所向,行必能至。
说白了,一个人觉醒到什么程度,人生就会走到什么高度。
▽
《沧浪之水》的作者闫真,之前做客董宇辉的直播间,两人深刻探讨了个人改变命运的困难。
在谈话快结束时,董宇辉却这样说道:我想告诉镜头前的朋友,虽然我们说的是事实,但请相信它不是绝对。
改命是很难,但是请记住这八个字:命自我立,福自我求。
你看,宇航员们这些命运嬗变的故事,不过是自修的结果。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