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中国军号
■《解放军报》记者 范恩达 王凌硕 特约记者 胡煦劼 通讯员 徐斌如
月球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今天的蟾宫愿,万里始文昌。
2024年5月3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一号发射塔巍然屹立,等待出征号令。
17时27分,伴随着“点火”密码,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喷出熊熊烈焰,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托起嫦娥六号探测器奔向天空。
三年多后,嫦娥五号发射任务圆满完成后,文昌航天发射场再次开启新的月球探索之旅。这项任务是第四个月球探索项目的揭幕战,将在月球背面进行采样和返回。
位于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嫦娥六号探测器首选。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上最大的撞击坑,直径约2500公里。这个盆地也是月球上最古老、最深的盆地。
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从未停止,对月球的浪漫想象贯穿古今。自2007年以来,嫦娥系列探测器一次又一次地出去,一点一点地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
要去青天揽月还。历史将铭记此时此刻,也将铭记这样一群人——他们架起梯子,擎巨箭,帮助火箭直上青天。
今日,让我们踏上铁轨,观察塔架,走进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地面设备集团,聆听这群新时代航天人的追梦故事。
万无一失迎巨箭
驾驶特装车测试驾驶技术,也磨炼耐性。
清澜港又迎来了海南文昌的“老熟人”。
码头上停着一艘巨大的白色运输船,甲板上整齐地排列着一排白色集装箱。
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箭体尚未组装,静静地躺在集装箱里。经过1800海里的航行,他们于3月13日抵达海南文昌。
在这个时候,几辆火箭运输车已经提前停在码头附近,威武的车头牵着长长的平板车,等待着把箭带回文昌发射场。
嫦娥六号任务特装车系统指挥员于金伟向对讲机另一端报告了情况,“所有车辆位置都已检查完毕。
在整个任务中,确保火箭箭体安全运送到发射场是他和团队的主要工作,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3月13日上午,起重机将火箭集装箱从船上吊起。特装车司机王诗程已经提前到位,静静地等待巨大的“铁手”把集装箱“放”到车上。
此时,驾驶室里有一阵轻微的震动。王诗程感受到箭的重量,凝聚了精力,发动了发动机,非常小心地开始。
火箭运输车长50多米,宽6多米,高近8米。一名合格的火箭运输车辆驾驶员可以在道路两侧只剩下不到0.4米的情况下,顺利通过箭体。
“3号车加速过桥!”指挥官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王诗程的大手稳稳地握住方向盘,将速度提高到每小时30公里。
今天的清澜大桥,没有了过去车辆的咆哮,窗外是一望无际的海湾,但王诗程没有时间去欣赏,他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实时路况和身后的箭身上。
每小时30公里是特种运输车辆的最高时速。巨大而“精致”的箭体需要司机保持相应的驾驶速度,稳步前进。
“开专用车考验驾驶技术,磨炼耐心。”指挥官于金伟说,平均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培养出一名成熟全能的运输车司机。车身越大,驾驶越困难。在进入火箭运输车辆的驾驶室之前,司机必须从重量最小的专用车辆开始学习。
于金伟也经历了同样的成长过程。十年前,十几辆新型特种装车抵达文昌发射场。于金伟喜在得知自己要负责驾驶接运火箭的第一辆车后出乎意料。
世界上的大事小事,似乎总是第一个最好的。在特装车队伍中,“开头车”是一项巨大的荣誉,也要承担更重的责任。
每次练习,于金伟都积极发散思维,努力找出训练的所有死角。海南的暴雨启发了他。为了在雨雾中把握方向,他测量了地面上车辆最小的转弯半径,以满足某种运输车辆的转弯特点。
接着,他向上级提出了一些建议:改造发射场的道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这一建议被采纳。
时至今日,曾经以驾驶室为家的年轻人,已经是整个团队的指挥官。于金伟说:“以前,我的任务是开好分配给自己的车;现在,我的责任是带上整个团队的汽车。”
码头涛的声音依旧。缓缓驶过金伟眼前的火箭运输队,仿佛一位身材高大的演员纷纷登上舞台。
把火箭队从码头接回发射场,是探月任务“重头戏”的开始…
力聚千钧接微毫
吊装转运,将火箭送入塔架怀抱。
三月份的海南,领先全国,早早踏上了升温的节奏。温暖的阳光笼罩着文昌发射场,场内一片繁忙。
3月20日,鹊桥二号中继星由长征八号火箭搭载,先从滨海发射场前往太空。发射成功3天后,火箭起重团队开始了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的垂直装配工作。
嫦娥六号任务火箭吊装系统指挥员高鹏坦言:“没有太多时间留给我们庆祝。”嫦娥六号任务火箭吊装系统指挥员高鹏坦言。
3月23日,镀金晨光刚刚覆盖整个发射场,高鹏已经到达火箭垂直装配测试厂。戴上头盔,戴上对讲机,他能干的身影出现在中国最高单层建筑的侧门。
经过四处检查,高鹏再次确认吊具、吊绳、工作梯等设备状况良好。不久,走廊里响起噼里啪啦的脚步声,12个年轻人也到达了工厂。
对于嫦娥六号任务火箭的垂直总装,这是发射场的火箭吊装团队。
“注意每一个号码,工作梯就位!”早上8点,高鹏清晰的密码在车间里响起。队员们迅速将工作梯推到准确的位置,将吊具调整到火箭上方的合适位置。
连接吊具!
检查连接!
"1号好!2号好!三号好!四号好!"高鹏每次发出密码,四个关键吊装部位的回复声立刻响起。
“注意,火箭水平起吊!”一旦箭体离开水平支架车,起吊工作将进入更紧张的阶段。白色长征五号火箭被吊钩慢慢拉起,高鹏在心里估计了空间距离。
在给火箭留下安全距离后,高鹏果断地指挥操作人员操作起重机将箭体转换为垂直状态,准备慢慢地放置到装配平台上。
“长五”火箭垂直装配是一个大项目。高鹏表示:“长五火箭是二级半构型,采用四个助推级支撑芯级,类似于‘抬轿子’模式。”
一旦箭体起吊悬空,所有关键点的受力都应稳定。同时,指挥官和各号手要把握好厂房内箭体的空间位置,提前做好预判和定位调试。
火箭越大,越难吊。一旦巨大的箭体被吊起,原本空旷的工厂就会变得略显拥挤。然而,这个巨人非常害怕磕碰。组装箭体就像穿针引线。巨大的箭体在对接时误差不应大于5厘米,这绝对是一项精细的工作。
所有这些都要求指挥员对厂房内的空间距离高度敏感,具备准确的预测能力,熟悉各种吊装设备的参数和性能指标。
高鹏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之前任务的吊装现场视频。他不记得自己在工厂练了多少次,才掌握了“目测”空间的独特技能。然而,他仍然能记得他第一次接触真正的火箭时紧张、兴奋和骄傲的特殊经历。
在火箭起重团队的配合下,组装好的“长五”火箭赫然矗立在火箭垂直装配试验厂,静静地等待着运输到发射塔。
4月27日,黎明时分,活动发射平台负责人王凯云跳下床,迅速洗漱。当他赶到火箭垂直装配测试厂时,动力系统和工厂服务系统的合作伙伴们已经准备好在各个小平台上改变火箭状态。
转运是将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和嫦娥六号探测器的组合从工厂转移到3公里外发射塔架的过程。3公里不远,但火箭“走”完这段距离需要2个多小时。
在这个过程中,被称为“大火箭多功能供应站”的活动发射平台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稳步“扛”火箭,还可以在短时间内保证火箭的状态。
早上6点50分,一缕金色晨光闯入火箭垂直装配试验厂。随着工厂80多米的蓝色大门打开,长征五号运载火箭被金纱覆盖,特别壮观。晨光下,“探月再出发,奋进航天梦”的口号在活动发射平台上格外醒目。
车间外,平台下方的轨道就像一个梯子,延伸到远处的塔。这时,火箭闪闪发光,伴随着脐带塔,运输即将开始。
脐带塔是活动发射平台的重要设施。之所以被称为“脐带”,是因为脐带塔上的所有管道都会与火箭连接,从火箭的组装成型到发射,为火箭提供不间断的供气、供电、供液和信号,使火箭的状态始终“在线”,大大缩短了火箭在发射区的测试时间。
“注意每一个号码,开始过渡!”刚过8点,王凯云就发出了一个响亮的密码。发射平台开始鸣笛,下面十几个钢轮承载着中国人奔月的梦想,在坚韧的轨道上稳步而深远。
直到上午11时许,随着几声鸣笛,活动发射平台成功地与塔架对接。塔缓缓闭合上臂,将火箭和探测器环绕在怀里。
一路上,很多航天员都紧跟平台的脚步。每一次转运,似乎都是一场真诚的专属航天员仪式。
这条从工厂到塔架的主干道被称为“问天路”。航天员在这条路上走过很多次:有时他们陪火箭去发射区;有时他们带着工具箱进行轨道维护;有时他们一个人走,看夕阳,看月亮。
“加油加气”逐梦九霄
加油!为了火箭,也为了中国航天
五月二日,正值五一假期,文昌龙楼镇这个海滨小镇也热闹起来。
隔着茂密的椰林,小镇的另一端却有着别样的“热闹”。
在文昌发射场的煤油库区,容量几百立方米的储罐就像一个巨大的胶囊。仓库里不时出现行色匆匆的蓝色身影,确认储罐状态的对话夹杂着阀门工作的声音,让原本安静的仓库区域略显嘈杂...
此时此刻,大家都在关心一件事:火箭推进剂煤油加注。
煤油加油作为低温火箭的主要燃料,必须谨慎。早在一天前,煤油加油系统指挥员何平就开始密集调节煤油的温度。
为了达到加注标准,储存状态的煤油必须提前冷却。这种巨大的工作量不容小觑,从观测参数、模拟计算到实际调控。
5月2日15时,距离正式发射还有26小时。何平在后端控制室发出信号:“煤油加注系统参与煤油加注,状态准备好,人员就位。”
在烈日下,穿着天蓝色低温防护服的阀门操作人员和观察人员一一就位。然后,他们将调整库区数百个阀门。
何平平静而有力的声音清晰地传来。他的每个密码都由一长串代表不同位置阀门的代码组成。这些信号在旁观者听来就像一个不可破解的密码,但在现场工作人员的耳朵里却是一个清晰的信号。
“开始加油!快速加油...全速减速...管道泄漏!”下午4点,随着何平的密码,持续了一个小时的“加油”终于顺利完成。
12小时后,面对凌晨薄薄的夜色和厚厚的湿气,液氧库区点亮了暖黄色的灯光——现在是液氧加注指挥员油孝宇的主战场。
油孝宇先去库区检查了一下。当他到达后端控制室时,已经是天露微光,发梢上的露水也干了。
在正式开始加注液氧之前,不仅要检查管道的气密性和数百个阀门的状态,还要对管道进行预冷。油孝宇说:“在管道中贸然倒入极低温度的推进剂,会导致管道突然冷却,造成不可逆的变形损伤。”
“长征五号火箭起飞重量可达800多吨,核心一级采用液氢液氧发动机,助推级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单推力仅次于执行空间站任务的长征五号B火箭。”负责嫦娥六号燃料加注系统技术整体工作的朱凯祥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95后,朱凯祥多次参与液氢大流量加注。他从模拟测量、燃料调温到管道杂质吹除,都很熟悉。
液氢、液氧、煤油加注系统的工作人员在正式加注推进剂前,应确保温度、湿度、洁净度等参数达到标准。
五月三日七时许,随着油孝宇的一声“液氧加注开始”密码,将液氧推进剂注入火箭。
4小时后,液氢加注指挥官张中恩在后端控制室发出“开始大流量加注”密码。源源不断的液氢通过管道从仓库区域进入火箭芯一级发动机,为这支巨大的箭增添了足够的动力。
这一过程不仅为火箭注入了动力,也为中国航天事业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在控制室的屏幕上,液位信号灯第二次亮起,张中恩大喊“加注液氢大流量”。至此,嫦娥六号探月之旅正式进入发射前3小时倒计时...
在这个年轻的发射场上,时间被赋予了沉重的意义。
在火箭发射之前,精确到秒的操作指令响彻发射区域,也萦绕在每一位宇航员的心头。——
有些人在射后抢险队伍中有序待命,有些人穿梭于供配电机房,有些人准备在火箭厂外撤回工作…
17时27分,“01”指挥员廖国瑞在指控大厅发出倒计时密码。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看着同一个地方:他们接力守护的火箭成功出征!
此时此刻,他们抬起头来,看着火箭直破云霄,这是这群宇航员自己的浪漫。
相关任务人员在发射区各岗位撤收完毕后,陆续返回宿舍。
地面设备系统负责人王在宁深情地说:“嫦娥六号任务不仅是对技术的挑战,也是对人类勇气和意志的考验。正是这些艰巨的挑战使得月球探测充满了高风险和高回报的可能性。每一次成功的探索都可能揭示月球的深层秘密,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宝贵的数据和洞察力。我们宇航员要做的就是给人类增加面对挑战的信心。”
青春伴随着天空,我想去天空,去月亮。在中国最年轻、最先进的发射场,这群为“大国巨箭”保驾护航的年轻宇航员,默默守护着地面设备,用青春和忠诚为中国航天事业写下了新的篇章。
(解放军报·中国军号制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