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古迹创作音乐智能家居...AI正走向千行百业
在本届文化博览会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厅,一只高高挂起的深蓝色眼球格外醒目。它深邃而不可预测,似乎总是盯着所有来到文化博览会的人,似乎在深入思考。它代表了本届文化博览会最核心的文化科技符号——AI。
经过2023年的“百模大战”,AI已经成为本届文化博览会的绝对顶流,无论是在主会场还是在分会场;无论是展厅还是各种论坛,都是绝对的主角。除了大模型的集体“阅兵”,AI也在走向千行百业,进入普通人的生活。
体验AI人机交互。
AI与文旅
“商朝女战神”复活
在本届文化博览会11号展厅,河南馆前的“商朝女战神”妇女引人注目。她可以和观众交谈,回答每个人的问题——原来,这是中国第一个专家型考古数字智人,由南方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唐际根教授研究团队基于殷墟妇女好墓出土的各种文物植入大量文化史料知识图谱,通过神经网络。
数字化(智慧)人只是AI应用于文化旅游的场景之一,AI对文化旅游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北京文博会展厅,AI再现了圆明园四十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让观众身临其境。AI可以让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上海展厅留下前段时间热播的《世界》剧照。在江苏展厅,南京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南京各大博物馆一站式云游的综合服务平台,将“南京博物馆”带到深圳,让观众现场“阅读”数字南京博物馆地图,与“宁好”数字人一起玩南京博物馆。
AI与传媒
人工智能撰写文博会新闻
5月22日,本届文化博览会开幕前一天,安徽新媒体集团AI数字人主播来到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参观博物馆。AI主播介绍了安徽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从文化赋能高科技,到宣纸制作技艺、剪纸等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再到胡兴堂糕点、万花田中药奶茶、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冰淇淋等人们喜爱的特产。AI主播涵盖了一切,并详细介绍了它们。
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展厅到上海、浙江、湖北、四川等展厅,记者可以看到AI对媒体产业在新闻制作、编辑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很多媒体还推出了AI写作、AI制作标题、AI阅读等新闻制作全过程的模型。
除了内容制作,媒体行业还利用大模型,在数字人、数字音乐、AI短视频制作、AI互动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深入探索。
AI与影视
第一部AI城市形象片诞生
本届文化博览会开幕前夕,深圳市南山区作为AI技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推出了深圳市第一部以文化为主题的AI大片《千面南山》。制作团队用了近30天的时间,用AIGC技术深入学习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复活”了近1700年的文化南山,向文化博览会致敬。
据制作团队介绍,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无数次的模拟和调整,努力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打动人心,从公元331年东官郡治古朴的城市,到唐代赤湾港熙熙攘攘的街头市场,再到改革开放的“开山第一炮”,再到文化灯塔突出的当代南山。
湖南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展示了“爱芒”。以大模型和AIGC为代表的“爱芒”新技术引领内容制作、变革和创新。“爱芒导演”是中国第一个综艺节目AI导演,具备剧本分析、选角、互动策划、视频剪辑等能力。
AI赋能智能电网现场展示。
AI与生活
从泡茶到居家康养的覆盖范围
AI已大踏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大到智能家居,中到体检寻医,小到厨艺和泡茶,它无处不在。
在本届文化博览会10号馆文化创意中国展区,一位名叫清日的“智能茶艺师”引人注目。这位“不见、不闻、不说话”的“茶艺师”和咖啡机差不多。品牌负责人刘荣秋在机器里放了一个“胶囊”。不到一分钟,一杯香浓的绿茶就泡好了。
同样,文化博览会每个展厅门口都有一个咖啡机器人,可以为每个进出者提供一杯自己喜欢的咖啡。咖啡独特的香味弥漫着整个展厅。
在13号馆,广东广播电视和科大讯飞联合推出了一款针对老年人的智能产品“AI居家保健”。通过机顶盒遥控器中的智能触摸按钮,老年人可以将自己的脉搏、血氧等身体数据传输到平台。一旦相关数据超标,他们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AI检查。
建立人工智能“底座”
文博会各界专家对人工智能全面深入普通百姓生活这一状况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晓如表示,AI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大模型能力还存在缺陷;第二,版权问题还没有解决;第三,伦理问题。但他仍然相信AI的未来。“星火大模型有句口号叫‘解放生产力,释放想象力’。我认为接下来,社会各界仍然需要拥抱大模型,用好大模型。让我们用通用人工智能建设文化强国。”
清华大学教授韩美林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AI也无法取代人类的地位、文化地位。
更多的专家表示,现在的AI,就像20多年前的互联网,十几年前的移动互联网,肯定会对大多数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所以建立人工智能的“底座”是必然的选择。
新花城记者/广州日报:柯学东
图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轩慧(签名除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林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