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微观世界,神秘难测。由于原子和分子的排列组合不同,材料的性能和性能也会因厚度只有微米计的聚合物薄膜而有所不同。要“看清”聚合物薄膜的内部结构,需要不同的“光”。

“两束光”的交汇(微观察区域协调发展)  第1张

“两束光”相距近500公里,在微米尺度上“相遇”,帮助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党委书记李良彬带领的团队“看清”了薄膜生产加工过程中复杂的结构和性能关系,促进了更多科技成果的转化。

这个“两束光”,一束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合肥光源”,一束来自上海张江的“上海光源”。

同步辐射光源又称“超级显微镜”。“合肥光源”是我国建设的第二代同步辐射光源,而“上海光源”则是第三代。

“两束光”的交汇源于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共同推进开放共建,加强合作共享,共同创新。

李良彬的团队已经习惯了利用“合肥光源”进行日常研究,并不时前往“上海光源”进行实验。

发展离不开协调,科研也需要协调。登录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提交项目申请。经过审查,您可以获得在“上海光源”进行实验的相应时间。在团队成员、博士生朱健和看来,“去‘上海光源’做研究和在中国科技大学一样方便”。

此前,为了开发液晶显示屏中广泛使用的新型显示光学薄膜,李良彬团队联合相关企业全力解决问题。李良彬说:“研究从溶液干燥到加工成偏光片背后的基本问题,在‘上海光源’完成了大量工作。

不到三年,原材料、配方、工艺等瓶颈逐一突破。PVA光学膜研发成功开发出新型显示应用的关键产品,国内首家年产量700万平方米的PVA光学膜生产线也顺利投产。

“两束光”的交汇,展现了长三角科技创新战源的加速建设。

联合更紧密。2023年6月,签署《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协议与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合发展合作备忘录》,提出进一步提升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水平,构建区域合作创新体系。大型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开放共享,科技创新一体化协同发展将更加深入和广泛。

能量不断升级。如今,“合肥光源”和“上海光源”正在联合打造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先进光源”。李良彬说:“与第三代相比,‘合肥先进光源’的亮度至少会提高两到三个数量级,这将使我们看得更清楚。

更多“光束”的汇聚,让长三角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道路更加明亮。(本报记者 曹雪盟 田先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0日 第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