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新闻记者 胡瑞

六月十二日,河南省网络评论创作研讨会和“今豫网言”图书发布活动将在郑州举行。

在接受顶级新闻记者采访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波表示,在整个媒体时代,网络评论并不都是刀和匕首,也可以说是委婉动情或跌宕起伏。网络评论要与过去冰冷的面孔相反,以更适合移动全媒体的语言表达与观众互动。同时要跳出简单的文字,积极拥抱移动化、视频化、社交化、智能化的传播变化。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杨波对话:网络评论要积极拥抱移动化、视频化、社会化的变革。  第1张

新闻评论是舆论引导的“风向标”

顶级新闻:从实际情况来看,新闻评论在舆论领域的作用是什么?

杨波:首先,新闻评论是一个快速传播观点的有效平台,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具有引领作用的话题,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风向标”作用。

其次,新闻评论是促进社会治理的有效工具,可以培养和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广泛干预社会生活,充分发挥新闻传播的“主渠道”作用。

最终,新闻评论是建立网络生态的有效途径,能及时针对时弊,加强理性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安全线”作用。

顶级新闻:如今,一篇好的、广泛的网络评论非常重要。你觉得一篇评论怎么可能有网络感?如何培养网络感?

杨波:对于日益个性化的网友阅读期望,网上评论还需要给网友一种亲切、个性化、共情的体验。

第一,内容要有“网点”,但不要盲目追逐热点。想要被观众轻松接受,不仅要让话题跟上网络热点,还要利用好“自我效应”,从内容上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让网友一眼就能被吸引。

第二,评论要有“网络味道”,但不要盲目追求热度。要学会接受互联网文化,不仅可以准确运用个性化、接地气、口语化的流行词,还可以写出戳中网友心中最柔软的词,让网友读一遍就能接受。

培养网络感,首先要提高用户的可接受度。要以受众为中心,适应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关注网络用户的信息偏好和分享偏好。

第二,要提高用户的参与度。通过转发、评论、点赞等各种平台功能,让网络用户愿意参与信息的传播过程。

最后,提高用户的体验。网络时代的趣味性强调内容的简单性、简单性和平民化,从而准确提高网络用户的体验。

顶级新闻:在数字网络时代,似乎仅仅通过写作来评论是不够的。很多媒体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比如评论写作风格的变化;视频评论、AI虚拟人评论等形式上的创新。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你对全媒体生产模式下的新闻评论创新有什么建议?

杨波:这种变化发生在数字网络时代,是积极适应媒体技术迭代和观众阅读习惯变化的体现。在数字网络时代,除了传统的文字评论,短视频评论产品也越来越活跃。短视频新闻评论以其更强的表现力和更直观的接收体验,以场景化、口语化、年轻化、情感化的语言进行口头评论,受到广大用户的青睐。

像央视《主播说联播》这样的栏目是短视频新闻评论。节目主播结合当天播出的重大事件和新闻热点,对新闻进行了一分钟的视频解读和评论。一经推出,就深受观众喜爱,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是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成功转型的经典案例,值得业内学习、思考和借鉴。

对于全媒体生产模式下的新闻评论创新,建议有三句话:一是设置观众喜欢的话题;二是投其所需,设置符合观众需求的话题;三是投其所爱,设置观众真正愿意参与讨论的话题。

做好网络评论的主流媒体要注意网民诉求。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顶级新闻:你收到《今豫网言》这本书了吗?平常有没有注意到类似“今豫网言”的网络评论风格?有哪些评价和印象?

杨波:收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经常看“今豫网言”。

“今豫网言”深谙新媒体传播规律,少使用传统媒体常用的引题、主题、副题等形式,让观众第一眼就能被文章标题所吸引,通过直言观点、设置悬念、巧用数字直观地表达文章的思想、主题和情感。

还有一点印象深刻。“今豫网言”的文章往往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结束后,他们不会做长篇大论,不会做官方文章,也不会说“正确的废话”。

“今豫网言”评论区也丰富多彩,有很多有趣的地方。精心挑选的有趣有素材的平台留言,与网友平等互动,亲切交流,形成传播互动的良性循环,让积极的声音更大。

顶级新闻:在新的传播环境下,社交媒体成为重要媒体。主流媒体应该如何适应规律,做好网络评论创作?

杨波:网络评论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网络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关键阵地之一。目前,主流媒体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网络评论。

第一,走好群众路线。网友在哪里,我们的舆论工作就在哪里。网友喜欢什么我们就去什么。这是前提和必要条件。

第二,关注网友的诉求。面对突如其来的舆论事件,写评论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是需要在微博或者微信上看一看,做一些深入的研究,了解大家在讨论什么,在哪里关注。事实对于很多网友来说可能没那么重要。他们更关心的是事实背后当事人或当事人的态度和立场,以及他们能从相关事件中发泄出什么样的情绪,以及他们能否从中获得情感或情感上的解脱和完美。

第三,扩大专业团队。目前,专业媒体、机构媒体和自媒体是舆论引导社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要做大做强专业评论员队伍;另一方面,我们应该鼓励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士加入进来,通过科学知识和专业素养赋能舆论引导,形成多元化、有说服力的意见领袖结构。

顶级新闻:对河南媒体而言,如何借助网络评论,从服务的角度,做好舆论引导,讲好河南故事?

杨波:明确目标任务,网上评论要有针对性,多发声,多参与展示河南的良好形象。

具体来说,在话题和视野上,要立足河南,辐射全国。立足河南,不拘泥于河南,从时政要闻到社会热点,从经济发展到民生关注,做到无所不包,无所不评,面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此外,要深入挖掘和展示河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河南形象,加强文化认同,唤起当地人的“乡愁”共鸣,激发外国人的兴趣共情。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评论并非全是投刀和匕首。

也可以说是委婉动情或者跌宕起伏。

顶级新闻:网络评论和新闻一样,面临着用户阅读习惯的变化。用户接触场景倾向于碎片化,倾向于阅读短文、图片和短视频,而很少选择文章和长视频;倾向于接受放松和情感价值。然而,新闻评论往往给人一种严肃细致的印象。以上现象是否给评论的传播带来挑战?如何解决?

杨波:作为一种直接表达思想观念的文体,评论当然不能像散文和诗歌那样柔和抒情。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在整个媒体时代,网络评论并不都是刀和匕首,也可以说是委婉动情或者跌宕起伏。网络评论应该与过去冰冷的面孔相反,以更适合移动全媒体的语言表达与观众互动。

另外,网络评论还必须跳出简单的文字,积极拥抱移动化、视频化、社会化、智能化的传播变化。

近年来,主流媒体积极转型,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新闻评论开始实现短视频评论、插图评论、漫画评论、海报评论、AI评论等新形式。,以更好地适应网络用户的使用习惯,从而实现全网联动,赢得受众,不断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话语权。

顶级新闻:良好的网络评论不仅可以挖掘新闻事件的内涵,还可以引导网友了解和讨论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但是现在有些机构媒体在做网络评论的时候,偶尔会出现一些翻车现象。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避免?

杨波:在流量经济环境下,面对日益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一些媒体在报道中逐渐脱离了正确的舆论引导轨道。由于过度追逐流量或标榜个性,他们失去了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忘记了价值引领的初衷。各种翻车绝对不是偶然的。

要避免翻车,就必须认真把握评论观点与舆论导向之间的平衡。

第一,要坚持媒体人的职责和使命。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仍然需要守住自己的立场,不仅要做新闻宣传的“潮流引领者”,还要做反映时代发展主流的“定盘星”,还要做网络生存空间的“守护神”。互联网不是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屏障。新闻评论不应该因为互联网的祝福而忘记自己的根。相反,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新闻评论的生产和传播规律,在多主体传播的环境中表达主流媒体立场鲜明、价值正确的态度。

其次,要保持媒体人的理性思考。面对各种矛盾不时相遇的社会热点事件,媒体和网民意见不一。此时,新闻媒体必须遵守新闻伦理,坚持理性思考,理性发声,牢记不失语言、不误导语言的原则,以事实的观点说服人们,以人民的身份引导评论,而不是用自己的偏见和偏见误导网民。

顶级新闻:总体而言,实现网络评论的高质量发展,目前还面临哪些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建议?

杨波:目前网上评论在写作风格、队伍建设、表达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一,注重文风建设,让评论更接地气,更有吸引力。一篇优秀的网络评论,一定要和时代同行一起去掉口号式的推理,善于使用“网络语言”,让读者看得好,看得懂,听得懂。

第二,重视评论员队伍的建设,发掘更多的年轻力量。评论员迫切需要吸收更多的年轻力量,回应当前年轻人的关注点,反映年轻人的想法和想法。用年轻人吸引年轻人,创作出更多年轻人喜欢和听到的优秀作品。

第三,尝试更多的表达方式。评论不能局限于文字。目前,多元化平台丰富了网络新闻评论的表达形式。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可以让新闻评论传达的信息更容易被观众接受。随着新技术的加持,可能会有更多、更好、更接地气的网络评论结果。具体情况值得期待。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杨波对话:网络评论要积极拥抱移动化、视频化、社会化的变革。  第2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