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量生产力的发展不仅需要高端R&D人才,还需要大量的技术和技能人才。传统的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很难满足新质量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需要在新质量生产力理论的指导下积极进行创新转型。
重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新生产力是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创新力离不开人工智能、5G。、高新技术和前沿技术,如元宇宙、量子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等。在传统意义上,技术主要是指身体操作,但是对高科技而言,智力和知识是一个重要因素。与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技术工人不同,适应新生产力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应该是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先进优质生产材料,以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传统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强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工作环境,具备跨界整合的综合能力。这一特点决定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和规格,教育系统必须以此为指导,快速更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巩固企业办学主体地位
高新技术是新生产力的引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更新迭代非常快,呈现出持续加速发展的趋势。无论是应用型本科大学,还是职业本科大学,在跟随高新技术发展的步伐上,都与企业有较大差距。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专业培训教学所需的设施设备等条件也难以满足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总的来说,高校很难单独承担培养适应新质量生产力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任务,必须努力加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事实上,应用型本科大学和职业本科大学一直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但由于企业长期被定义为“辅助者”和“合作者”,校企合作难以实现实质性融合。在此基础上,应促使企业成为办学主体而不是协助者,推动其深度参与甚至引领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按规定给予适当支持,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同时提出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具体措施。有关政策已为校企合作优化指明方向,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企业成为办学主体的过程并不顺利。要巩固企业办学主体地位,就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人翁作用,不折不扣地履行政策承诺的优惠措施,努力推动企业与大学形成命运共同体;也可以根据新的生产力人才标准,增加新兴产业领域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数量。
加强面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专业建设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设备等产业。新型储能、类脑智能、量子计算、核聚变是未来产业的代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要想在促进新生产力发展方面有所作为,就必须及时为这些行业进行专业建设。
事实上,我国高校的专业建设已有意识地指向新兴产业。教育部于2021年发布新修订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突出了面向数字技术的原则,对5G进行了优化和加强。、设置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相关专业。2024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正式将电子信息材料、软物质科学与工程、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等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
目前,面对推动新质量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新要求,应进一步加强新兴产业领域的专业建设,贯彻三个原则:一是站稳专业建设的立足点。传统观念认为,大学教育以学科为中心,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应用型本科大学和职业本科大学作为一所新型大学,很容易陷入“学科核心”的困境。事实上,学科和专业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专业化指向行业或行业的实际工作岗位,而学科指向学术知识的生产和传承,与实际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从培养高科技技能人才的角度来看,学科是广阔的基础,专业是直接的需求。因此,我们不应该强调学科建设而忽视专业建设。第二,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尚未成熟的产业。指向这些行业的专业建设应该大胆开拓,勇于探索,不能指望条件完成后一蹴而就。第三,积极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新一代数字技术对传统专业进行提质改造。
(作者:瑞国强,苏州城市学院党委书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