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新闻评论员 徐汉雄

近日,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朱家鹏以第一单位身份在教授队伍中完成。《Nature》研究成果公布,这是70年来第一篇文章。《Nature》论文。基于此,南京中医药大学授予朱家鹏“突出人才贡献奖”,并给予100万元资金奖励。(根据6月19日最佳新闻报道)

这件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人认为,奖励百万元是鼓励创新、尊重人才的积极导向,应该奖励科研成果;也有人质疑,因为发一篇顶级论文就给百万元奖励,这是“只有论文”的典型表现。

发表在世界顶级的论文获得了百万元的奖励,是对耐得住寂寞做科研的鼓励。  第1张

朱家鹏获得百万奖励(图片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网站)

事实上,学校的这一奖励,还真不是“只有论文”的现象,相反,是对耐得住寂寞做科研的鼓励。

说到这里,朱家鹏教授今天还有一个尴尬的故事。十年前,朱家鹏从剑桥大学博士后出站。因为没有高水平的论文,他在求职时被20多所大学拒之门外。连省属大学都不喜欢他,有的勉强同意录用,只能给“讲师”头衔。

后来南京中医药大学通知他去面试,事情有了转机,不仅作为人才引进,还直接聘请他为正教授。学校说:“我们学校不仅要看论文,还要看研究本身的价值,看人才是否有创新和创造的潜力。”

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后,朱家鹏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无法申请项目,也无法申请任何级别的项目。没有资金支持,研究就无法正常进行。有一天,胡刚校长和他说话。他以为是要问责,没想到却劝他耐得住性子做研究,深化研究。没有科研经费,学校会统筹安排。

今年5月29日,朱家鹏与耶鲁大学合作的一项中长期研究成果终于酝酿成熟。这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历史上的第一篇文章。《Nature》论文。

朱家鹏为此感慨万千,写了一篇自我报告,说没有论文的时候被人看不起,有论文的时候被人“喷”,说他是“只有论文”的受益者。他希望每个人都关注研究本身。

发表在世界顶级的论文获得了百万元的奖励,是对耐得住寂寞做科研的鼓励。  第2张

朱家鹏(受访者提供图片)

朱家鹏的经历发人深省。他的成功是“只有论文”的学术短视和浮躁之风的清醒剂。朱家鹏正在研究结构生物学。在剑桥期间,他实际上已经和研究团队发表了一篇文章《Nature》论文只是排名第二的“共同”,不被一些大学认可。这是一个势利的眼光,只看表面,而不看真正的贡献、学术能力和学术潜力。

有些单位在评价人才的时候,陷入了只看论文的刻板印象。考核也是急功近利,要求在规定时间段内发表多少顶级论文才能合格。这种量化考核模式可能不科学准确,因为科研工作,尤其是基础研究,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长期努力。

就朱家鹏的研究而言,完成它需要很长时间。他很高兴学校给了他足够的时间。按照“不升就走”的考核模式,如果三年内没有论文,就要“扫地出门”。朱家鹏已经磨了差不多十年的剑,终于完成了一项突破性的研究。

没有南京中医药大学良好的科研环境,朱家鹏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人才选择时不仅仅是论文,在人才引进后的考核中也不仅仅是论文,给人才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尽管对朱家鹏的论文给予了百万元的奖励,但这一奖励并非“唯论文”,而是支持朱家鹏研究的资金奖励。说白了,这是对他耐得住寂寞的肯定,也是鼓励他继续耐得住寂寞。

说到这里,南京中医药大学本身就忍受了孤独。朱家鹏说:不管有没有论文,我都被聘为这里的正教授;不管你有没有申请基金,在这里尽量保证我的科研经费;无论是三年、五年还是十年,学校都在默默支持我们,静静等待我们。多难得啊!

南京中医药大学奖励朱家鹏100万元,也是对南京中医药大学本身的奖励:因为这样的大学,这样的大学才能开花。在这里,我们不妨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鼓掌。

俗话说,试玉要烧三天,辨别要等七年。朱家鹏的经历是选人用人的启示,就是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看一时的成绩,从科研本身的要求来看,给人才一个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信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24小时报告热线027-86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