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23年6月24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博士生共同第一作者周炎舟向《自然》杂志投稿了《基于36个族群的中国人泛基因组参考图谱》。
然而此时《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即将在7月1日正式生效,这一禁令规定禁止向境外提供中国人遗传资源,因此复旦大学的举动立即引发了巨大争议,并受到中英两国的谴责。
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为何这个基因图谱的发布会如此受关注?
基因信息一旦泄露确实可能带来安全风险,但这又与复旦大学究竟算不算提供遗传资源有什么联系?
更重要的是这个图谱中到底有哪些信息?
为何重要程度已经到了比绝大多数专业研究成果都要敏感的地步?
禁令开启前的“后门”发布。
2023年6月24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博士生共同第一作者周炎舟向《自然》杂志投稿了《基于36个族群的中国人泛基因组参考图谱》。
虽然这是在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下,但这部细则直到7月1日才会生效,这就给了复旦大学“最后的倒数几天”来向境外提交这部中国人的基因图谱。
在发表前这篇论文之后,英国《自然》杂志的编辑约瑟夫·迪奥内看了下这篇文章的内容,并准备好给大约200名中国和外国的同行专家发去评审邀请,但在他准备好之后,复旦大学方面却改变了主意,决定在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后将其发表在另一本英国《自然》杂志控股的《通讯》上。
但又在此后更改意见,并将周炎舟委托另一位导师进行联系以决定最终将其发表在哪一本杂志上。
最终,这篇论文并没有按照复旦大学的最初计划在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后提交给《自然通讯》,而是在经过复旦大学导师的推荐下直接由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封装好并发送给了《自然》杂志。
在接到这封邮件的时候,约瑟夫·迪奥内没能第一时间回复给复旦大学主要是因为伦敦已经是晚上九点,而况且当时他还在为第二天即将发生的事情忙活着。
迪奥内当时并不知道郭庚茂的身份是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因此他在接到这封报名的时候觉得应该是一封求职或者是其他一些没有关系的邮件,更何况已经接了好几封正经的信,后来他在寻找期间又被其他工作打断,结果最终是在很晚才打开这一封邮件。
但是当他打开邮件并看到了周炎舟发来的视频以及背后的内容之后,他立刻感到了非常震惊,并第一时间就给复旦大学发送了一封回复邮件,希望能够展开对话以让他们停止这一过程。
在此期间,周炎舟还给迪奥内发来邮件以解释这一视频以及文本的内容,但迪奥内当时因为生理期上的关系已经不再接收邮件,并将这一信息传达给了其他人。
但是在迪奥内第二天一早就找到了复旦大学的人员进行交谈,并在这次沟通过程中对他们进行了一番批评后,复旦大学表示他们将在赌到《自然》杂志的领导上,但迪奥内并不是对此进行确认的。
尽管复旦大学的邮件在6月30日就已经发给了导师,但实际上复旦大学仍然被认为是在提前知道了《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内容后,才试图在禁令生效前向《自然》杂志“塞一个后门”。
不仅如此,此前还有人在复旦大学的公共邮箱上查到了一封与周炎舟与周炎舟所属的导师进行了邮件往来,对比其测试版和真实版后发现,复旦大学的回邮件中出现了一份假的审稿意见,从而证明复旦大学想要将真正的版本和测试版的内容进行合并。
因此,这就更像是复旦大学在这个问题上想要寻机发飙,但更关键的是这部图谱到底包含了哪些信息。
泛基因图谱的重要性。
这部《基于36个族群的中国人泛基因组参考图谱》所播放的视频中提到这一泛基因图谱覆盖了中国99.9%以上的人群,以及约80%的这些信息之前还从没有被进行过研究和发现。
另一篇由周炎舟共同撰写的文章还指出,这一基因图谱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全面性,既全面地考虑了中国人群的遗传差异,又能够覆盖较完整的外显变异和功能变异。
但实际上,提前公布这样一部泛基因图谱是对周炎舟和其导师研究成果的一种不公揭露,因为到目前为止《基于36个族群的中国人泛基因图谱》并没有经过对外的评审和公开审查,因此其结果也还不能被确定是错误或者正确的,理论上不应该公开。
另一方面这部泛基因图谱最大的价值在于其能够为人类的遗传研究工作提供一个宝贵的参考,而在跨界医学工程和人类基因技术的领域具有众多新技术的发展,这一泛基因图谱就变得尤其珍贵。
当学者们想要开展医学研究的时候,最麻烦的事情往往就是收集样本,因此这一泛基因图谱非常有可能会极大地发挥其作用,从而在未来可以为人类的基因医学领域的研究和进步提供指导以及支持。
但另一方面,这种有关于“人”的基因信息的东西一旦落到不怀好意的人手中,虽然不能说它一定会产生巨大的灾难性后果,但是基因信息的泄漏还是对人类的安全和隐私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事实上,人类的基因研究领域刚刚起步,因此在这方面的技术以及知识体系相对来说还不够完善,但另一方面,这也使得人们在进行陷入困境时,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美国一直对其地区的基因进行研究,而且其研究的技术以及规模都处在全世界的领先地位,如果说美国能够拿走中国的这部泛基因图谱,并将其作为自己国家的人类基因技术的基础,那么中国在未来也将会受到巨大的波及,而且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所面临的将是比较艰难的处境。
但如果美国和其他国家能够对中国进行封锁,那么就会对中国发展医学技术领域的工作构成巨大的压力,从而阻碍中国的医疗技术的发展,这对中国在该领域的发展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而另一方面,中国为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可能不得不在某些场合下使用这一技术进行报复,从而使这一技术最终落入其他国家的手中,这就给人类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新的威胁。
周炎舟的错误决定。
周炎舟在回复迪奥内给其发来的邮件之后,以及向其解释了“自然”杂志的内容之后,在此期间他并没有对文件进行任何的调整和更改,因此可以确定在其邮件中的所有的附件都是以最终版本。
这一消息也得到了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姚建铨的确认,在接到了迪奥内给他发来的邮件后,他和复旦大学的一些人进行了交谈,然后才最终确定好往自然杂志投稿。
但是在当时接到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姚建铨很多后,他没有立刻将其回复给迪奥内,而是在此期间和周炎舟所在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交流,从而最终认定这一信息“绝对不能泄露出去”,但迪奥内并不相信他们的这番话。
而姚建铨在接到了迪奥内给他的邮件后,他没有立刻回复邮件给迪奥内,而是在接到了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院务副院长和常务副院长其中一个人的密码之后,他才打开了这一邮件,然后将其中的信息展示给了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的一个不知道姓名的副院长。
后来,姚建铨又给复旦大学主要领导的非常高校领导人员进行了一些简介,结果就是由于迪奥内在处理了这一封邮件之后,他没有给姚建铨进行回复,而是通过论文投稿系统提交了一个新的文章。
然而这一系统在中国的网络环境下并不稳定,而复旦大学又在此期间切换了一个新的邮件系统,因此仍然有可能导致关于周炎舟和其研究团队的邮件和姚建铨的文章在不同的时间内收到,但是这一推测一直都没有得到证实。
结语
“自然”杂志的编辑约瑟夫·迪奥内在最后的报告中对其进行了一番批评,他认为复旦大学的这一举动是非常危险的,不仅对中国的生物医学研究发展不利,更对中国的国家信息安全造成了威胁。
但是,敏感信息的处理是一个公众人物的共同责任,这一观点也得到了科学界的同仁以及中国广大的网友的认同。
因此,科研机构在处理有关于这一信息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不要触碰到法律的红线,同时,所有的研究成果都应该是可以公开的,从而为人类的科研工作提供参考,并且这也是促进全球科学合作的有力支撑。
我国应该更加重视对人类遗传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从而维护国家的信息安全和国家的利益,积极开展人类遗传资源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需要有法律的支持和监督。
在这一方面,我国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法律条文来规范其行为,从而维护国家的核心技术和信息,达成促进科学发展但另一方面平衡信息的安全性的目标。
国际上各国之间的科研合作也要遵循相互尊重和公平公正的原则,从而达成双方的目标和需要,绝不应该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全球科研环境的稳定和安全,保护所有人类的共同财富,从而最终造福人类社会,但不应该将这一财富作为对抗其他国家的武器,成为人类的灾难。
同时,基因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也需要纳入国际共识和立法范畴,从而保障全球人类的信息安全和权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