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新闻评论员 文清蔓

“扫码抽水杯”“扫码领伞”“不要先拆,领20元红包”...类似的“福利”信息在快递包裹外张贴的快递单上数不胜数,短短的几个大字为取货客户创造了轻松的假象。不仅快递单上有二维码广告,还有很多这样的广告,只有卡大小的取件码。(据新京报6月18日报道)

对快递盒广告的监管不能留白  第1张

有关新闻图片(图源:网络)

“6.18”购物热潮刚刚过去,各地快递包裹数量猛增。根据国家邮政局的相关数据,5月20日至6月16日,全国快递收入达到137.66亿件,投递量达到135.26亿件,同比增长20%以上,最高日处理量超过5.8亿件。如此庞大的快递箱数量,让很多人以快递箱为载体做广告。

与商家在快递箱里放的“好评返现”广告不同,这些信息大多印在快递单上,有的印在菜鸟站的取件码上。很多地方还明确写有相关的“扫码福利”,以诱人的福利和迷惑的文字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诱导消费者上钩。

这些快递盒广告有的用“100元充值扣200元话费”这几个字,其实是5元10元的话费券,需要4000元充值才能用完;有的打着“扫一扫雨伞”的折扣,其实中奖概率是十万分之一;有些人需要邀请朋友帮忙购买指定的商品才能获得抽奖机会。中奖后,领奖过程复杂繁琐,需要关注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和充值会员。许多人还涉嫌套取个人信息等,如果不小心付款,有些人还被告知“产品一经售出,就不退款”。可以说噱头多样,套路满满,相关优惠活动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无法保证。难免有虚假广告的嫌疑,误导消费者上当受骗。

因为大部分都不能兑现,那么面单广告究竟是谁投放的呢?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一般来说,面对面广告是由快递公司、电商平台、第三方打印系统和广告公司合作完成的,有的是源头投放,有的是部分投放。消费者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广告扫描代码,通过抽奖、创新等方式提高关注度,从而达到推广软件的目的。同时,相关方有机会收集客户信息,使广告更加准确,旨在提高广告主的收入。

这类快递箱上的“牛皮癣”,看起来“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多”,但存在着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潜在安全隐患。从法律上讲,快递及其包裹的所有权在购物成功后归消费者所有,未经授权乱贴广告侵犯了包裹所有人对包裹外包装的收益权。但是,对于商家、快递公司等能否在包裹上贴广告,还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法律法规。实际上,虚假广告的出现,也反映出快递方广告审查不到位,让越界行为发生,甚至从中获利。对于这一点,监管部门应加强打击,及时依法处理快递面单广告违法行为,让广告少一些信口开河的糊弄。

在“福利诱惑”面前,消费者的辨别意识和能力非常重要。别轻信“天上掉馅饼”,凡事多注意,才会少踩坑。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信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24小时报告热线027-86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