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 陈子帅 7月2日,在第26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主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了2024年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问题和工业技术问题。“大型半导体硅单晶质量控制理论与技术”入选十大工程技术难题。《环球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协会特聘顾问、会员、清华大学教授吴澄,解读了这一课题。

半导体硅单晶是制造集成电路芯片最重要的基础材料,制造硅单晶的集成电路芯片90%以上。因此,高质量半导体硅单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突破相关技术,对打破国外垄断,解决这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实现我国集成电路硅材料领域的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

直拉法是制备半导体硅单晶的主要方法,其所用设备称为硅单晶生长炉,简称单晶炉。近百年来,按照这种方法,集成电路材料经历了从单晶到硅单晶的发展,实现了从微米工艺到纳米工艺从生长直径小于1英寸到12英寸以上的芯片的发展阶段。目前,随着集成电路芯片线宽的不断降低,线宽可以低至3纳米,从而对半导体硅单晶材料的质量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无缺陷、低杂质、大尺寸等。在直拉硅单晶制备过程中,如何实现对硅单晶材料宏观和微观质量的精确控制,是我国半导体硅单晶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目前,半导体硅单晶材料制备行业仍然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以直径12英寸的硅片为例,日本德国韩国等5家海外企业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90%以上,形成全球垄断。我国主要依靠进口代表当今集成电路芯片主流制造水平的20nm及以下工艺所要求的优质大尺寸半导体硅片。本课题由Xi理工大学教授、晶体生长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丁等专家提出。据报道,目前我国大型半导体级硅单晶材料的制备已进入工业化进程,但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包括硅片质量的一致性、良品率、生长设备的可靠性和生长工艺的适应性。

"晶体材料和高质量、高质量的晶体材料,是所有芯片的第一个难点。清华大学教授吴澄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特聘顾问和会士,目前世界主流企业的晶体材料产量在80%左右,中国也接近这一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来调试工艺,减少缺陷和杂质。

但半导体硅单晶材料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门槛高、产业垄断强的突出特点,从技术研发、产业生产到市场销售。“这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国家、科研单位和企业应该共同推进这项研究。”吴澄说,这对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认为,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创新驱动,形成新的生产力新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先进可行的途径。将专家经验与半导体硅单晶生长的基本理论、核心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探索和形成能够指导半导体硅单晶生长、实现硅单晶质量控制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是我国半导体硅单晶材料制备行业面临的关键工程技术难点和挑战。

吴澄还提醒,目前全球芯片竞争处于“无序”状态,这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推动了科技的进步,但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半导体硅单晶的研发对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1张

清华大学教授吴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特聘顾问,会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半导体硅单晶的研发对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2张

吴澄院士于2023年5月在西安理工大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指导半导体硅单晶生长与质量控制工程实验。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