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文章免费,免费!!!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1年,日本光学领域的顶级科学家、多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被誉为光催化之父的藤岛昭院士,带着他的权威科研团队投奔中国,全职加盟中国高校。
像这样的顶级科研人才流向中国的情况,日本可不止出现了一例。
科研人才的大量流失,引发了日本国内舆论哗然。担心的、唱衰的、愤怒的、反思的声音,一时之间不绝于耳。
日本科学家为什么会组团离开故土?他们又为何会选择中国?
带领团队,加盟中方
2021年8月30日,上海理工大学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聘任仪式。学校领导对即将加入集体的新成员非常重视,也不遗余力的对其表示欢迎和支持。
而这场聘任仪式的主角,并不是传统高校聘任的中国顶级科学家,而是一位来自日本的科学家。
更关键的是,他甚至还开创了光学领域的一个崭新研究分支,是日本国宝级和殿堂级的科学家,也是深受日本政府重视的科研工作者。
他叫藤岛昭,生在日本,长在日本,学在日本,最终却选择带着自己最信任的科研团队加盟中国。
1967年,还在东京大学念书时,科学触觉极其敏锐的藤岛昭就在导师的指导之下,发现了二氧化钛单晶表面在紫外光线照射之下的一种分解现象。
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发现过这一现象,更别提深入研究这个概念。
“本多——藤岛效应”因为他们二人的研究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也出现在了日本理工类的教科书上。
在学生时代就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可见他的科研天赋有多高。
1971年,藤岛昭获得东京大学的应用化学博士学位,光催化一直是他多年来研究的重点。
光催化的应用是一个极有价值的领域,因为它能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帮助人们解决困难。
比如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玻璃,不管从外面看还是从里面看,玻璃永远光洁如新。但是有人仔细留意,却发现从来没有保洁人员刻意擦拭过玻璃。玻璃的清洁,就是源于光催化的应用。
再比如一些相对高档的汽车,也会通过光催化来保持前方驾驶玻璃的干净和清晰,避免汽车玻璃在异常天气中出现雾气,干扰驾驶员的视线。
空调过滤器同样有光催化的应用,它能够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有效的分解过滤空调产生的甲醛等有害气体,把清新的空气带向室内。
藤岛昭作为光催化应用研究的开山鼻祖,不仅会全身心的浸泡在实验室里,与瓶瓶罐罐以及各种实验仪器打交道。
还会走出实验室,走向公众平台,向大众科普和介绍他所研究的重点。
他曾登上过中央电视台的舞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研究项目,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使大家更能理解光催化应用的价值。
多次前往中国分享和科普的经历,为他后来带着团队投奔中国埋下了伏笔。
他一直非常关注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在和中国持续交流科研工作的40多年时间里,培养了38名中国留学生。
这其中,就有三位顶尖人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9年,因为对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科研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并为此而欣喜万分。
光催化从一个陌生的概念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应用技术,藤岛昭居功至伟。如果他在日本继续研究,继续深入,那他将会为日本创造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正因为他对日本如此珍贵,当他加盟中国的消息传出后,日本广大群众才会哭天抢地,埋怨不休。
有人指责藤岛昭背叛国家,忘恩负义。有人辱骂日本政府懦弱无能,留不住人才。还有人开始反思,日本社会为什么不能让顶级科研人士扎根。
要知道,藤岛昭并不是唯一一个从日本流向中国的顶级科学家。在岛国内部,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他们根本留不住科学家的心。
近几年来,青年学者也纷纷外流,中国仍然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对待这些珍贵的人才,中国的科研单位也给出了踏实的承诺。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撑,搭建开放的交流平台,给予有价值的理论设计和应用场景。
不难看出,中国的科研环境,似乎远比日本更有吸引力。
日本经济,最大短板
以藤岛昭为代表的日本科学家,对自己的祖国也曾满怀信心,也曾抱着极大的志向,渴望能用科技改变日本。
但是渐渐的,现实环境给了他们迎头痛击。日本的科研情况,实在是有些糟糕。
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民族,国家内部的政治精英更是渴望通过最小的投入收获最大的回报。他们在掌握话语权之后,往往会把发展资源倾向那些回报周期更短的产业。
众所周知,日本的动漫行业很是发达。国家只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帮扶,让动漫设计者与制作者加快进度,做出成品,就能通过贩卖文创概念赚的盆满钵满。
类似的产业还有很多,短时间之内,它们的本土竞争能力相当拔尖,所以更受政府重视。
相比之下,像科学研究这样回报周期不确定的事业,在政府某些决策层人员看来,只是鸡肋罢了。
就算能够顺利开展科研,是否可以取得成果,这是未知数。就算成果已经逐渐明朗,这一成果是否能转化为经济价值,这同样也是未知数。
藤岛昭的光催化就是这样,他做研究,搞实验,写文章,忙到最后,谁也不确定能不能赚钱。
因此,在2000年日本的集中选择计划开启之后,他的科研事业就处在了末位淘汰的边缘。
他的研究经费多次被政府无情的砍掉,而且一砍就是大半。然而科学研究是最费经费的事情,没有钱,很多工作都无法继续推行下去。
做实验的仪器非常昂贵,实验材料价格不低,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开工资,每天一睁开眼睛,在科学家眼前燃烧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真金白银。
当一个纯粹且顶尖的科学家开始为经济问题而操心时,他就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事业当中,所以更没有办法推动成果的产生。
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糟糕的环境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产生惰性的科研人员又会使科研环境更加恶劣。
哪怕藤岛昭为了自己的团队申诉过无数次,他的声音也没有得到重视,光催化应用的困境仍然存在。
这可不是日本政府在故意针对他,几乎每一位顶尖科学家都遇到了类似的困境。大家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谁都得担心,自己的项目会不会被取缔。
况且,科学家在日本也不是什么社会地位极高的人群。就连政府都不带头尊重他们,普通群众对他们的了解就更是浅薄。
当知识不能成为力量和武器时,他们就成了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势群体。
眼看着日本国内的情况越来越糟糕,藤岛昭只能将研究重心转向中国,并最终确认加盟上海理工大学。
那些青年学者在国内得不到资源扶持,连开启一个项目的机会都没有,自然也会投入中国的怀抱,求得一个契机。
日本政府留不住高级人才,都是因为自己无能。而他们之所以会选择中国,当然是因为中国的条件足够理想。
科学领域,中方重视
像藤岛昭这种级别的顶尖科学家,除了留在日本之外,无论去到哪个国家,都会得到当地政府的优待。
在众多橄榄枝当中,他偏偏选择了中国,这是因为,中国对科学研究重视的态度格外让他动容。
中国科学界一直秉持着一颗开放和包容之心,不仅大力扶持本国科学家的事业,也积极的推动人才引进政策,给国外科学家提供进入和交流的机会。
除了日本之外,中国国内还有其他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科研学者。
还记得当初瓦良格号从乌克兰被运回中国后,我国也给出了优越的待遇和条件,引进了一批在乌克兰失去机会的学者专家。
挖掘瓦良格号的秘密,改建辽宁号,这都离不开他们的付出。
上海理工大学的校长,就在藤岛昭的聘任仪式上承诺:“学校将依托现有的研究资源,争取更多的机会,成立专项领域方面国际性的研究院。”
像这样的机遇,藤岛昭国内大概是无法享受的。
另外,藤岛昭对中国非常了解,这也是他选择中国的一大原因。
过去还在日本做研究时,他就多次与中国科学界有过深入交流与合作。他培养的中国留学生,以及中国科研人才,都会和他分享中国科学界的具体待遇和环境。
两相对比,日本的条件有多么恶劣,他就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所以在选择向外出走时,他会优先选择更加了解的中国。
中日两国是邻居,平时的双边合作并不少,日本绝大多数科学家都和他一样,对中国有着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相比起西方国家那些捉摸不透的情况,中国给他们的安全感当然更加强烈。
更别提日本政府本就过分关注中国,把中国视为他们在亚洲的最大竞争对手。在政府的影响之下,科学家对中国的关注也只多不少。
最后回归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待遇。
举全国之力发展科研事业,这是目前我国的科研环境特征。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中国投入的科研经费大幅增加,科研人员的待遇相比从前也有了显著提升。
当本国科研待遇被大量缩减之时,中国给出了丰厚的报酬,他们自然不会抗拒,只会从善如流。
回忆从前,新中国成立之初,科学家们回国投身科研事业,全凭一颗爱国之心。国家能够给予他们的后勤保障,实在是相当有限。
而到了今天,中国的科研环境已经能让其他国家羡慕。这只能说明,国富民强才是王道。
结语
以藤岛昭为代表的诸多日本顶尖科学家和青年学者,组团投奔中国,给自己坚持的科研事业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中日两国科研环境的对比,直观的反映出两国综合国力的对比,这足以让中国人民自豪。
参考:
百度百科 藤岛昭
观察者网
“岛出学海一哲翁”——记培养出三名中国院士的日本科学家藤岛昭.新华网.2018年05月30日
培养几十名中国留学生的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岛昭获得奖章众多 最看重的“奖章”是学生.人民网.2018年05月11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