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泥沙淤积问题确已日趋严峻。早在设计之初,专家们就预判到了三峡水库的大量淤积威胁,但工程建设者仍在权衡利弊后作出了"放行"决策,这固然是见机而作,但若久疏失修,终将引发生态隐患。

要解决淤泥积存问题,最直接做法无疑是加大泥沙排放,近年三峡工程采取的"蓄清排浑"和"减淤调度"策略颇有成效,即在雨季时适当降低水库水位,让含沙高的"浑水"流经水库下泄;待汛期过后再重新蓄水发电,仅2022年,三峡库区就通过"减淤调度"清出了393万立方米泥沙。

三峡大坝有可能报废?淤泥堆积超18亿吨,究竟该如何治理?  第1张

但这些举措终归是治标不治本,远非长久之计,一旦泥沙进入大坝库区,要想彻底清理就较为棘手,且会大幅降低水库防洪库容,一旦遇上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调峰能力将大打折扣。

更为严重的是,泥沙在长期的淤积过程中,还可能堵塞三峡大坝水力冲沙及泄洪设施,令防洪设施功能尽失,近年来,黄河流域多处防洪工程深受如此困扰,几乎濒临失修报废,一旦三峡遇上类似状况,长江中下游的人员财产安全就将遭受巨大威胁。

因此,从根本上防治泥沙进入库区,才是当务之急,我们应着眼于长江上中下游全流域,采取"分区治理、全面管控"的做法。

三峡大坝有可能报废?淤泥堆积超18亿吨,究竟该如何治理?  第2张

具体到上游,长江根源地区的水土流失一直是造成长江泥沙泥淖肇因,由于地形陡峭、植被匾乏、降雨过于集中等原因,该地区土壤侵蚀非常严重,因此,应当加大对上游生态林草的立体建设力度,配合科学选择合理植被类型,增加整体的森林覆盖率。

同时还应加强源头管控,严格禁止陡坡地开垦、毁林等行为,保护好天然植被。对于已垦种的陡坡地,严格管控施肥及农药用量,避免进一步导致蚀土,同时鼓励村民发展生态旅游及传统手工业等产业,减少对土地粗放型利用的需求。

而在立体绿化造林的同时,我们还需着眼于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源———雨水径流。

三峡大坝有可能报废?淤泥堆积超18亿吨,究竟该如何治理?  第3张

通过在陡坡地区修建拦沙坝、排水沟等小型水土保持工程,阻隔雨水直冲的冲力,避免形成山洪暴发,同时在合适地段修建小型水库、蓄水池等设施,储存雨季的降水,使之慢慢入渗补给地下水,而非直接形成地表冲刷。

此外,在管控人为活动时,不能忽视了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由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上游地区的降雨模式发生了明显改变,由集中型降雨转向暴雨型降雨,雨量更加集中,冲刷力更强,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气象监测系统,及时跟踪降雨情况,对即将到来的强降雨事件做出预警、转移,避

三峡大坝有可能报废?淤泥堆积超18亿吨,究竟该如何治理?  第4张

免造成重大水土流失。

至于中下游地区,虽地形已大为平缓,但泥沙仍在持续外源输入,针对此,中下游地区更应加强河岸及水利设施的系统修复,加固岸坡、疏浚河道,减少泥沙淤积,加固河岸时,不应再像以往那样采用硬质建筑物围堰,这不仅加剧了河道泥沙淤积,更加速了河流生态环境的退化。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软质围堰、滩地绿化带等生态型设施,兼顾防洪和生态修复效果。

同时借助河道及湖泊调蓄作用,在枯水季节适度泄流,主动减少沙量,枯水季节排泥,汛期蓄水,循环往复,可使河道长期维持在"清浚"状态,从而大 幅减轻三峡的防淤压力。

三峡大坝有可能报废?淤泥堆积超18亿吨,究竟该如何治理?  第5张

对于已淤积的泥沙滩涂,我们也可采取生态驳岸措施,通过外加植被层,增强泥沙的稳定性,并在适当时候将其开发利用。

除此之外,在库区周边适当修建分洪区及泥沙拦截池等设施,最大限度阻挡大量泥沙进入大坝库区,相比起在库内治理,先期拦截措施必将事半功倍 ,这些临时拦沙库不仅可以暂存泥沙,更可以在枯水季对泥沙进行分类、压实等初步处理,减轻三峡大坝的压力。

此外,在三峡大坝本体设计上也应设置相应的排淤机制。早在设计之初,便预留了22个低水位出口孔和冲沙孔,但实践运行发现,其排泥效果仍显"单薄" ,或许需进一步优化孔口位置及设计通水系数,以达到最优"泥沙分流"效果,同时库区内部也需配套完善的排泥洞道和泥浆输送系统,将泥沙及时排出库外。

三峡大坝有可能报废?淤泥堆积超18亿吨,究竟该如何治理?  第6张

可以预见,此类全方位的系统治理将是一项永恒的工程,需要长江沿线各方通力配合,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一旦彻底解决了泥沙淤积难题,以三峡为核心的长江防洪体系就将恢复到最佳状态,持续保证流域上下游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峡泥沙淤积问题不但是一个挑战,更是解锁三峡工程持续价值的关键所在,一旦我们有了成功经验,就能为其他工程提供借鉴,赢得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突破。

事关重大利益,绝不能掉以轻心。三峡大坝是一代人的心血和梦想,也是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支撑,我们决不能让这一宏伟工程就这样被摧毁。任重而道远,惟有勠力同心,方能重振三峡长青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