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为保障自身安全,欧洲在1999年初提出要建造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即“伽利略计划”。
此项目虽然由欧盟主导,可参与国众多,包括中国。
然而谁也没想到,“坑”了中国20亿元之后,欧盟竟将我国赶出局,以至于我国不得不重新研制北斗。
后来欧盟还求到我国头上,这是怎么回事?
一 、“四分天下”与中欧合作
时间来到20世纪末,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几乎都依赖着美国的“GPS”。
为摆脱对GPS的依赖、保障自身的安全,各国纷纷开始研制属于自己的导航系统,其中佼佼者三个:
俄罗斯格洛纳斯、欧盟伽利略以及中国北斗。
格洛纳斯是能与GPS媲美的“老前辈”,GPS源于1958年美方的一个军用项目,而格洛纳斯则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
靠着强悍火箭发射能力,格洛纳斯顺利投入使用,尽管先后经历了苏联解体和俄罗斯经济动荡,可格洛纳斯依旧保持着全球覆盖。
伽利略计划推出的时间晚一些,不过欧洲“旨在建立世界上第三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心气还是值得称道的。
彼时欧盟推出了两种方案,一是“21+6”,采用21颗中高轨卫星和6颗同步轨道卫星,二是“ 36+9”。
两种方案的优缺点都很明显,前者便宜,但是还要借助GPS辅助;后者能独立满足欧盟需求,但花的钱更多。
于是,欧盟考虑后折中了“ 27+3”——27颗工作卫星加3颗候补卫星。
为了分担成本,也为了便于后续进入中国市场,欧洲于2003年邀请我国加入伽利略计划。
我国考虑之后答应了,还在2004年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后往里面投了2.3亿欧元,这笔钱按照当时的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大约在20亿!
可能有人好奇,我国不是1994年就开始研制北斗导航系统了吗?怎么还要跑去参加欧盟主导的伽利略计划?
其实,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北斗一号的研制并不顺利,加入伽利略计划或能得到一些技术支持,加快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
二是当时中欧处于“蜜月期”,而国际形势又严峻,加入计划能改善我国处境。
只不过后面局势的发展,着实出人意料。
美国认为伽利略系统比GPS系统更精确全面,可能会打破GPS在全球的垄断地位,因此一直在从中阻挠。
后来甚至发出威胁:不排除击落伽利略卫星的可能性!
欧盟不愿与美国对抗,于是做出了诸多妥协,比如说采用了不影响GPS的频率;
再比如说排挤中国,不仅不让中国参与核心决策,甚至还故意在技术开发上给我们制造障碍。
然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除了美国施加的压力,欧洲大批亲美政治人物的上台也是欧盟态度转变的重要原因。
考虑到继续参与该计划也没什么好处,我国索性退出了伽利略计划,转而全心投入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工作。
2007年,我国顺利发射一颗中轨道卫星,北斗系统正式激活。
至此,“北斗技压伽利略”的故事,写下了第一笔……
二 、北斗与伽利略的竞争
如果说2003~2004年是中欧“蜜月期”,2005~2007年是中欧转折期,那么从2008年开始,双方就正式步入竞争期了。
而且在卫星导航系统这方面,我国是稳稳压过欧洲一头的。
2005年,欧盟就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发射了首颗伽利略卫星。
原本是准备一鼓作气,在2012年之前将30颗卫星全部升空的,可很快计划就遇挫了——
欧洲八家主要供资企业和诸多参与国为自身利益开始“扯皮”,诸多方案先后被否定,直到差不多四年后欧盟发射了第二颗伽利略卫星。
这时候伽利略系统的市场前景已经大不如前,更冲淡了各方对它的期待与愿景。
当时,比伽利略系统更先进的北斗二号系统已经问世,可以料想的是伽利略系统就算逐步落实,后续也很难抢占中国市场了;
更不用说美国俄罗斯还受到了刺激,分别对GPS和格洛纳斯进行“升级”,均反超了伽利略。
最令欧洲人感到“破防”的是,他们不仅没了技术优势,连频道上的先手优势都没了。
频道是公共资源也是稀有资源,国际上基本默认先到先得,最好的频道被美国和俄罗斯给占下了,中国便转而申请了“次优频道”。
然而,欧盟也早早盯上了这个频道,于是中欧之间开始竞争,结果欧盟很快就败下阵来。
中国在2009年捷报频传,先后发射多颗卫星,欧盟连预定的实验卫星都没能发射齐,自然也就没资格同中国“抢频道”了。
当被记者问到作何感想时,欧盟发言人明显有些无奈与局促:
“我们试着和中方交流,请求他们考虑我们的安全诉求,同时我们也开展了漫长谈判,只不过并未取得什么成果……”
也难怪很多人嘲笑欧盟“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由于内部矛盾多,计划实施得较为拖沓,伽利略对北斗直接从领先转向了落后。
中国的“出走”,并没有使得欧盟放开手脚,加快对伽利略系统的研发速度。
恰恰相反,欧盟此后问题不断,PPP模式流产、欧盟被迫将该计划国有化不说,在发射和运营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问题——
2014年伽利略4号卫星因故障报废,紧接着5号卫星和6号卫星又没能成功入轨。
由于乌克兰地区风波,欧盟被迫放弃俄罗斯的合作,这下子卫星就搭不了俄罗斯的火箭了。
好在接下来两年欧盟自己表现得还可以,终于在2016年末勉强开启了测试服务。
然而,还不等欧洲人喜悦,新一轮麻烦又来临了。
为了解决这些麻烦,他们甚至不得不跑来向中国求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 、问题不断的伽利略系统
2017年初,英国广播公司曝出消息:
“伽利略系统在轨运行的18颗卫星中有9台原子钟出现了问题。”
尽管每颗伽利略卫星有4台原子钟,9台故障原子钟几乎都分布于不同卫星,并没有直接影响伽利略卫星的运行;
可这还是对伽利略计划的实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甚至有人提出“暂停继续发射,先找到原子钟问题”。
为了防止伽利略计划走向夭折,欧盟并没有采取这项意见,反而是在继续推进卫星发射任务的同时,对原子钟重新进行改进设计。
不过这样一来,花费又涨了,原定29亿欧元根本不够用,实际上至今为止花费已过百亿。
2017年的那次“原子钟风波”,只能说是小问题,2019年7月伽利略卫星失守,才是大麻烦。
眼看着家里热系统发生故障五天后,初始导航和计时服务还没有恢复的迹象,欧盟方面只能向中国“求援”。
最后,是一家中国企业紧急成立方舟计划小组。
在不到48小时时间里给伽利略系统提供了“方舟1号服务”,在应用上“复活了”伽利略系统,这个速度与效率让欧洲人叹为观止。
其实,伽利略系统之所以会频繁出现问题,和欧洲内部的混乱状况有很大关系。
欧洲总喜欢将招牌项目产业链拉长在核心国家,比如说空客集团,它的产业链遍布德国、法国和西班牙。
伽利略计划也不例外,它被切割成了多个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德法意三个倡议发起国包揽。
法国占据了发射中心,德国和意大利分到了地面控制中心管理权,至于欧洲导航卫星系统管理局则被分配到了捷克首都布拉格。
按理说,伽利略系统有两个地面控制中心,不应该出现卫星载时钟和地面原子钟无法同步的问题,就算出现了也应该在六个小时内被解决。
可恰恰是两个地面控制中心让局面乱成了一团麻——
发生问题时,罗马在维修系统,德国本应接手备份,可它没这么做,反而忙着手头上的软件升级;
问题发生后,双方忙着“分锅”和吵架,复杂的沟通机制和冗长的流程令双方无法投入到问题的实际解决中去。
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早早退出了烧钱、混乱而臃肿的伽利略系统,并不是一件坏事。
只不过我们的前期投入没要回来,这显得有些可惜,毕竟英国脱欧后还要求欧盟退还自己的14亿欧元前期建设费用。
尽管风波不断,备受争议,伽利略系统还是得到了不少欧洲人的认可,只能说卫星导航系统对维护国家主权来说太重要了。
哪怕是伽利略系统这种纯商用系统,也有军事用途,哪个国家又能将自身安全交到他国的手中?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哪怕我们当时的财政十分拮据,技术并不先进,可涉及主权便绝不容退缩让步!
四 、风雨兼程,北斗闪耀
无论是加入伽利略计划,还是自主研发北斗,都同两件事有着密切联系,一件是“1991年海湾战争”,另一件是“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
海湾战争中,美国精确制导武器大放异彩,而在这个过程中,GPS提供的关键技术支持不可或缺。
也正是通过这场战争,各国意识到了卫星定位与导航系统的重要性,才有了后来GPS 、格洛纳斯、伽利略及北斗“四分天下”。
如果说海湾战争警醒了世界,那么“银河号事件”就是进一步警醒了中国。
当时我国货轮正在印度洋上航行,突然没了信号,事后才知道是美国对伊朗禁运,专门停掉了该海域的GPS 信号。
事情发生后,我国专家当即“联名上书”,要开展我们自己的卫星导航工程。
1994年该方案通过,“北斗系统”的研制被提上日程。
实际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们就已经在研制卫星导航了,只不过经费不充裕、技术受限制,很难一步到位得到成果。
1994年这一情况仍没有太大改善,不过专家们开始施行“三步走”战略——
无法一步到位,就先争取让信号覆盖国内,紧接着覆盖亚太,最后再覆盖全世界,这也是北斗系统为什么囊括“北斗一号”“北斗二号”以及“北斗三号”三部分。
在研制北斗系统的过程中,相关人员经历的困难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抢时间打赢频道保卫战”,自主研发原子钟也花费了不少时间。
我们曾经想跟欧洲买,可是欧洲人不卖,哪怕是出高价也不卖。
经过两年多的奋斗后,我国研制出了自己的原子钟。
这时候欧洲同意卖给我们了,可我们已不屑去买,哪怕欧洲愿意降价一半,我们也不买。
毕竟我国自主研发的原子钟比欧盟产品更先进,我们何必去欧洲“淘垃圾”?
欧盟当初把中国“踢出”伽利略计划的行为,在国际社会遭到广泛诟病,德国业内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
“原本双赢的合作,因为中国只被要求掏钱却拿不到技术而破裂,这是双方的损失,尤其是欧洲,因为如果合作延续下去,伽利略计划的实施必然会顺利许多……”
尽管欧盟“不义”在前,我国却依旧给它保留了些“脸面”,可以说尽显大国风范。
这里不仅是指2019年我国帮欧洲处理伽利略系统故障,还有很多方面,比如说中国主动修改北斗系统,降低了和伽利略系统的重合段。
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顾及中欧情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重合频段的特殊性。
重合部分主要是安全机关及紧急救灾频道频段,双方互不干扰才能谋取共赢,否则只会让美国渔翁得利。
希望欧盟能从过去的故事中吸取教训,认识到同中国合作才是出路所在,一味跟风美国、主张对抗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伽利略系统就是个例子。
参考资料
《全球四大卫星定位比拼,国之重器背后》 澎湃新闻
《欧洲伽利略卫星失守6天,这家中国公司48小时建造“避难方舟”》观察者网
《中国北斗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两手抓制衡美国》 环球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