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桥梁、中国路、中国隧道、中国港口、中国船舶、中国汽车、中国建筑、中国高铁、中国核弹、中国航天...新中国成立75周年,取得了无数巨大成就,实现了无数伟大工程。随着新中国的成长,中国科技经历了艰难而不平凡的75年。让我们一起回顾祖国辉煌的75年科技历程!
6月30日15时,经过7年多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工程深中通道试运行。图为广东中山,车辆在深中桥上行驶。来源:中新。
2018年9月6日,深中大桥开工建设 ;合龙于2023年4月28日完成;2024年6月7日被命名为“深中大桥”。2024年6月30日国家重大工程、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圳)中(山)通道15时正式通车试运行。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集“桥梁、岛屿、隧道和水下交流”为一体的跨海集群项目。路线全长约24公里,深圳至中山的车程将从之前的2小时缩短到30分钟左右。
“粤港澳大湾区”A“字形交通主骨架的关键横向,深中通道实现了珠江口东西两岸“深莞惠”与“珠中江”的跨海直接连接,有效促进了大湾区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动。
深中通道创造了世界上最高的10个通道。
6月30日15时,经过7年多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工程深中通道试运行。图为广东深圳,车辆在深中桥上行驶。来源:中新。
目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大的跨海集群工程是深中通道。15000名建设者奋战了5000多个日日夜夜,克服了许多关键的“卡脖子”核心技术,创造了世界上最高的10项,为全球跨海通道建设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它是一个集桥梁、岛屿、隧道和水下交流为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是环珠江口100公里“金内湾”A型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横向,路线全长约24公里,采用双向八车道、设计时速100公里的高速公路技术标准。
深中通道东人工岛位于深圳宝安机场南侧,与深中隧道相连,实现与广深沿江高速公路等路网的高效顺畅连接,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水下交通。沿着东部人工岛的主线向西行驶,可以进入6845米长的深中隧道。目前,已安装智能交通控制设施,如隧道内的照明、可变情报板、交通标志和智能巡检机器人。
他说:“隧道里有14个智能巡检机器人,平均每1.2公里就有一个南北行车洞。这些机器人不仅负责隧道交通环境和机电设备的日常检查,还可以接受控制中心的远程指令,在紧急情况下赶到现场实时监控和传输数据,并通过自己的扬声器进行引导。“北京交科设计院深中通道项目负责人霍洁介绍,隧道内还有大量智能设施设备,如双波长火焰探测器、北斗卫星信号探测设备等。
西部人工岛:采用首创工艺 刷新“快速成岛”建设记录
伶俐洋中的西部人工岛相当于19个足球场的大小,一个接一个地承载着桥梁和隧道。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岛是由钢筒围栏形成的,采用了中国人首创的造岛技术,创造了“快速成岛”的施工记录。岛上最高的建筑叫做风塔,相当于深中隧道的“呼吸系统”。
东人工岛:世界上第一个水下高速公路枢纽互通
东人工岛,海陆两栖,是世界上第一个水下高速公路枢纽互通,隧道、机场、沿江高速连接东西南北。受到航空限高的影响,东人工岛上有4条匝道隧道在水下,相当于将地面上的立体交通“沉入大海”。实现这一创举并非易事,建设者用2000多个日日夜夜,解决了许多世界级的难题。在施工过程中,主要克服了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如航空限高影响、沿江高速保护等。当前相应的课题已进入总结升级阶段,将为国内外后续类似项目提供宝贵的参考。
深度隧道: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克服“卡脖子”世界难题
深中隧道在两个岛屿之间,海面下约40米处。这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是所有“硬骨头”中最难啃的一块。中国工程师首次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北斗定位,完成了毫米级的沉管对接,突破了国外技术的封锁,克服了世界级的“卡脖子”问题。
世界最大跨度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高通航净高海中桥、世界最大海中悬索桥锚...深中通道成功将桥梁、岛屿、隧道和水下交流的先进概念从理论转变为实践。深中通道的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克服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创新主导权和发展主动权的成功例子。
巨龙腾飞 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迈上新台阶。
六月三十日十五时,举世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试运行。图片来源:广东海事局
深圳和中山“牵手成功”,这是一次“双向前进”。从通车到融合,“半小时生活交通圈”推动深中合作发展走向深入,开启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新进程。
深中通道与深圳机场、广深沿江高速二期、中开高速相连,通过万顷沙支线与广州南沙相连。深圳、中山、广州跨市交通以“合作共赢”的力量简化。
三地交通便民项目同步“安排”,以迎接深中通道通车的利好。深圳、中山跨市公交已设立中山博览中心-深圳前海梦工厂北区、中山国际人才港-深圳前海梦工厂北区两条线路;目前,广州南沙区政府已初步确定南沙-深圳前海、南沙-深圳宝安机场跨市公交线路,将争取尽快落地跨市公交线路;深圳机场航站楼已开通深中机场快线专属候车区,深中机场快线每日车次高达72班。与此同时,深中机场将在中山启用。
协同发展的桥梁经济,加快了金融技术的流通。
从经济体量来看,深圳和广州的GDP位居全省前两位。中山和江门虽然体积小,但在产业基础扎实、土地开发空间广阔等方面具有优势。深中通道正好成为珠江两岸城市的“平衡器”,带动金融、科技等要素的流动,推动大湾区循环畅通的建设。
深中通道通车机会在珠江口两岸城市牢牢“抓住”。2024年6月21日,中山消费月正式启动。借助中山美食文化、历史遗产等资源优势,深中消费从餐饮、零售、住宿、旅游等领域得到推动。江门深入推进“园区再造”工程,依托特色产业园区,加快产业聚集;深圳前海位列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榜首,致力于建设世界级商业环境。
深中通道缩短了珠江口东西岸的交通距离,使西岸的中山和江门成为深圳居民通勤的可行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正在努力寻求更经济、更优质生活条件的年轻人。
随着深中通道的开通,“深中通办”也逐渐“加速”。2023年初,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设立“深圳市服务专窗”等20余项业务,中山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实现深圳市40余项社会保障事项;6月21日,深圳市、中山市签署《促进深圳市中山市住房公积金融合发展合作协议》,标志着深圳市住房公积金实现互认互通、一体化融合发展进入新阶段。为“深中候鸟”两地安居梦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纵观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的建设经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无疑是推动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以跨海大桥和跨海通道为重要载体,不断为“湾区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基础动力。
珠江口从北到南有五条跨江跨海通道:黄埔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此外,珠江口在建和规划的通道包括狮子洋通道、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澳门轻轨横琴线、规划中的深珠通道和莲花山过江通道。
如果上述通道全部通车运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发展将更上一层楼,更有力地推动广东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的建设,推动大湾区向协同化、一体化发展,进而形成高附加值、高增长的湾区经济发展模式,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机场群珠三角九市完成旅客吞吐1310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6.9%。飞越湾区,一个世界级的机场群正在加速形成。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共有香港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澳门国际机场、珠海金湾国际机场、佛山沙堤机场、惠州平潭机场等7个运输机场。
2024年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完工,届时旅客吞吐量将达到1.2亿;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计划于2025年完成三期改扩建工程,年吞吐量将达到1.4亿;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将于2026年完成三跑道和T1、T2航站区改扩建工程。
“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项目将于今年开工建设。建成后,继北京、上海、成都之后,广州将进入“双机场”运营模式。
一座桥连续三个地方,护城河变成了一条通道。截至目前,港珠澳大桥已开通运营进入第六年。2023年,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超过1630万人次,出入境车辆超过326万辆,分别为2019年的1.29倍和3.8倍。
梦想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这座55公里的大桥进一步缩短了三地的时空距离,让三地人出行更加方便。港澳同胞将进一步分享国家发展机遇。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运输和物流局的统计,自去年7月1日“香港汽车北上”政策实施以来,已有6万多辆香港单牌私家车完成申请,通过香港珠澳大桥出行。“香港汽车北上”实施以来,香港珠澳大桥的使用量创下历史新高。今年5月,双向交通平均每天约1.2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120%左右,其中“香港汽车北上”约占每天大桥交通的36%。
自2023年12月15日正式向广大公众开放以来,仅仅半年时间,就吸引了14.9万游客,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超过800人,高峰期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超过1200人。
2024年5月26日,“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广佛南环、佛莞城际开通运营,与已开通的佛肇城际、莞惠城际相连,“大湾区地铁”实现“四线”贯通。这条城际铁路是独一无二的:采用“站站停车” “大站快车”运营模式,平均行车间隔26分钟,满足不同旅客的出行需要。
更方便的是,乘客可以选择“12306”和“城际铁路公交多元化支付”购票。乘客可以自由灵活地进站乘坐“大湾区地铁”,无论是适应高铁购票方式,还是习惯地铁刷码乘车方式。
全长258公里、设计速度200公里/小时、总站39站、跨越5个城市的交通动脉在湾区地图上跳动,方便了广州、佛山、肇庆、东莞、惠州等5个城市居民的区域交通,促进了产业、技术、人才等因素的流动,对于加速“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通勤圈”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朵花不是春天,而是春天。广东有21个地级市,行政区划多,土地面积近18万平方公里。2023年,深圳、广州、佛山、东莞进入GDP“万亿之城”。同时,城乡发展不平衡也是广东优质发展最大的短板。
广东要努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区域互联互通,带动和推动粤东、粤西、粤北更好地承担珠三角产业的有序转移。
2020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通车,从惠州到深圳可达半小时。到目前为止,广东已经实现了“城市高铁”。广州白云站于2023年12月26日开通运营,广州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和亚洲最大的火车站综合枢纽之一。当天,汕汕高铁正式开通,使广东成为全国第一个高铁里程超过3000公里的省份。
在“城市通高铁”之后,广东的另一个目标是“城市通速350公里高铁”。
现在广汕高铁全程最快70分钟,汕汕高铁全程最快38分钟。在不久的将来,梅龙和广湛高铁将陆续投入运营。届时,大湾区城市群将与粤东、粤西、粤北共同努力,奏响广东地区协调发展的“交响曲”。
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把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提出的“12312交通圈”理念变成现实——粤港澳大湾区、汕潮揭都市圈、湛茂都市圈一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至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形成2小时交通圈,打造综合立体、能力充足、连接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
深中通道肩负三重任,圆满实现了“建设世界级可持续跨海通道,创建大湾区百年门户项目”的愿景,帮助珠江口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自由流通,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回顾700多年前,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曾在这里写下“零丁洋里哀叹零丁”的诗,哀叹面对广阔大海的孤独和无奈。
今晚,在远洋上,桥梁和隧道相连。深中通道桥梁的灯光和车流的灯光一起闪烁,展现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奋斗篇章,照亮了粤港澳大湾区共生共荣的美好蓝图。
越织越密的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正在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广东实践,“春天的故事”将继续写在这片奋进的沃土上。(综合:中国交通新闻网 中新网 央视新闻 广东省海事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