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最受欢迎的教育博主不是张雪峰,而是曾经的互联网巨头张朝阳。现在他最新的身份是“物理网络名人”,偶尔兼职教育博主,输出一些教育观点。

张朝阳:在中国长大耽误了太多时间  第1张


近日,张朝阳在《星空下的对话》采访节目中频频出现金句,被网友称为“最清醒、最成熟的教育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句话:中国人成长缓慢,一生浪费太多时间。

中国人一生都在浪费生命。

《星空下的对话》是一档由张朝阳发起的直播节目,与各行业领袖和跨界先锋进行对话。

在一个节目中,张朝阳说:我在中国长大,耽误了太多时间。中国人成长缓慢,年纪大了也不知道这辈子该怎么办。

在中学或大学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些美国同学,他们已经知道这辈子该怎么办了。

这句话刺痛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张朝阳。

评论区有一句很揪心的话:30多岁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道要不要结婚,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

未来想做什么,是中国人普遍焦虑迷茫的问题。恐怕很少有人能回答从18岁到50岁的命运,而不仅仅是30岁。

长期以来,中国孩子的前半生都被学习和考试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

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将来想做什么,也不知道学习考试的目的是什么,完全没有目标感。

父母和老师都会对我们说:考上大学就好了,毕业就好了,拿高分就好了。

家庭到学校,到处都有一种渲染,你只要去做,不要想太多气氛,我们习惯于按照别人的逻辑去学习和生活。

当我们真正走向社会时,我们发现我们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社会需求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努力学习的学分在社会上无法等价交换。

回首往事,才发现,在生活的折磨下,我们迫不及待地从“社会大学”中重新学习如何赚钱,如何为人处世。

有些幸运的人终于在某个时候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或方向,回头一看,才发现自己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

在25年的跟踪调查中,哈佛大学对目标对人生的影响进行了25年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年龄、各方面条件相近的年轻人。

结果显示,25年后,27%没有目标的年轻人成为社会底层;25年后,60%目标模糊的年轻人成为平庸的人;

10%有明确短期目标的年轻人,25年后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3%有明确长期目标的年轻人,25年后成为社会各界的精英。

是否有目标,目标是否明确,目标是长期还是短期,看起来并不重要,实际上对我们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张朝阳:在中国长大耽误了太多时间  第2张

第二,“四无”中国学生

无目标的学生,无欲无求,选择平躺。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跟踪调查了30万中小学生,发现“四无”现象普遍存在,即学习没有动力,对现实世界不感兴趣,没有社交能力,生活没有意义。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老鼠乌托邦”实验,用来模拟和预测人类的未来

有很多小白鼠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饲养,每天都有人喂食、打扫卫生,理想的情况是它们会无忧无虑地繁衍下去。

然而,结果出乎科学家的意料。当老鼠繁殖到第五代和第六代时,它们都灭绝了。即使变量和控制因素多次调整,老鼠也无法逃脱灭绝的结局。

科学家发现,最后两代老鼠处于“无欲无求”的状态。他们不愿意社交,没有领地意识,对异性老鼠不感兴趣,对抚养后代漠不关心。

主导这一实验的科学家约翰·卡尔宏也将这一老鼠种群的命运视为人类最终命运的隐喻。

他得出的结论是,在没有生存压力和挑战的情况下,物种会逐渐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最终不可避免地会灭亡。

这一实验看上去很可怕,特别是与生活中的一些“平躺”现象相比,更加悲观。

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社交恐惧,失去了社交技能,忽视了人和外面的世界,对一切都没有动力和热情,整天陪伴着手机和电脑。

在一些学生所谓的价值观背后,“摆烂”和“躺平”实际上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任俊教授在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发现,孩子们习得性无助主要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失去了控制。

许多孩子学习是为了让父母开心,或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他们对自己的时间、目标、梦想失去了控制。

她们知道,即使自己有意见,也不会被重视,有想法也不会被允许,渐渐地,她们选择了不主动支配自己的生活。

张朝阳:在中国长大耽误了太多时间  第3张

第三,不敢折腾的中国孩子

作为一名学习物理的学霸,张朝阳是一位非常会折腾的人,他半途而废地进入了互联网行业,为中国互联网迈出了第一步。

1981年,他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录取,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李政道奖学金赴美留学。1987年,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物理系博士学位。

可说他的学习生涯一路顺风顺水,是一位标准学霸的模板。

张朝阳在大学期间接触了因特网,并敏锐地认识到因特网将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他的未来。

在成为中国第一个因特网门户之后,他还试图进入演艺界,参与《天天向上》,在电影《煎饼侠》中扮演自己的角色。

在经历了一场与抑郁症的斗争之后,张朝阳化身为物理博主,在搜狐开始了物理科普直播。

张朝阳还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他在国外看到许多西方人一生都在折腾。

他认为,我们的生存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物质。很多人认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赚很多钱,过奢侈的生活,这是功利主义的价值观。

对他来说,人们可以自己定义自己的年龄,无论年龄多大,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要活到老折腾到老。

但中国孩子总是被教育要循规蹈矩,从记事起就要接受填鸭式教育,过着追求标准答案的生活。

从小学到初中,每一个阶段都是关键阶段,不能出错。毕业后,中国人似乎一辈子都泡在水里,梦想着考研、考编、考公上岸。

除刷题和考试外,不想做其他开发爱好的事。

每一个人都像一个上紧发条,设置好程序的机器人,按照设定好的考试生活走下去。

按部就班的要求使中国孩子过早地失去了奋斗的动力,消磨了热血,也养成了路径依赖的习惯。

另外,社会给我们容错的机会并不多,甚至不能容忍孩子生病不用做作业这种小事。

出生三个月的时候少练一次翻身,这辈子也许没有机会考上清北;工作三个月的空窗期将被HR判处“死刑”。

假如选择了离经叛道的发展道路,不但要接受别人的目光,还要承担未知的结果。

整个社会风向是做得越多,错误越多,不折腾不一定会让你成功,但能让你不失败。

正因为如此,年轻人热衷于考公考编,考进去不会让你发财,但是肯定能保证你的饭碗。

但如果去折腾创业呢?十死九生。


张朝阳:在中国长大耽误了太多时间  第4张

第四,中国儿童被未来绑架

未来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剑,悬在每一个中国孩子的头上。

为了防止这把剑以后被砍掉,我们拼尽全力学习,牺牲了所有的乐趣和休息时间。

相信许多人都听过或亲口说过这样的话:

经济不好,要好好学习才能赚钱;

阶级固化,更要努力学习才能突破阶级;

人工智能的兴起,不好好学习就会被取代;

尽管很难说清楚这些事情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具体的影响,也不知道学习是否真的能应对未来的挑战。

但每一个人都害怕潮水褪去,只有自己在裸泳,所以不得不不停地卷起来,变得越来越焦虑。

父母对孩子进行恐吓,孩子对自己进行恐吓,每天都生活在即将被未来淘汰、取代的噩梦中。

没有通过985考试是一件很大的事,中考被分流了,这辈子都没有希望了,有多少孩子在这样的恐吓中变得抑郁。

与几十年前相比,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确实有所提高。

心理学认为,当人们思考未来时,往往会陷入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分高估自己未来的问题,另一个是过分低估自己未来的可能性。

因此,许多人会觉得将来遇到的难题和考验会更加严重,不能用现在的能力和智慧去应对,从而产生恐惧和焦虑。

法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阿兰·布拉克尼耶的作品《虚构的焦虑:如何与现实世界产生共鸣》将这种焦虑概括为“未来抑郁症”。

书中,她给出了五种措施来应对未来的忧郁,积极探索未来,缓解焦虑:

每天思考未来:保持积极的思考,接受和思考未来的不确定性,避免否定现实。

保持好奇:好奇和理解的欲望是一种能量,它能激励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来控制未来。

赋予生命意义:理解生命的价值,在任何环境中,甚至在最糟糕的环境中,生命都有潜在的意义。

4.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舒适区:了解自己的情绪,找到自己的情绪舒适区,避免陷入负面体验循环。通过认知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焦虑。

5.增加自然接触和体育活动:自然提供精神慰藉,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成就感和掌握某项运动来缓解压力和抑郁。

害怕未来的本质是不信任自己,对未来没有目标感。

面临着未来的挑战,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后浪的人,并不依赖于考试成绩,而是是否找到并实践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正如张朝阳所说,年轻人应该尽早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坚定、积极、积极地按照自己的价值观生活和工作。

张朝阳:在中国长大耽误了太多时间  第5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