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是柳叶刀旗下一本开放获取期刊,是促进“世界各地平等获取优质卫生保健服务”这一柳叶刀全球倡议的一部分。本刊的终极目标是改善西太平洋地区人群的健康结局,并将致力于推动西太平洋地区临床实践的改善和卫生政策的进步与发展。最终期望能够提高该区域及相关国家的卫生质量。柳叶刀特别推出《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精选论文合辑,分享给读者。
”论文精选
背景
在新冠康复者中,可能仍会长期存在各种症状,特别是认知、精神和神经症状。然而,这些脑部异常的潜在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研究COVID-19感染对脑功能活动的长期神经影像学影响。
方法
本研究从我们之前研究的参与者中招募了52名27个月前感染新冠的康复者(轻中度症状组:25人,重症组:27人),还另外招募了35名健康对照组。所有参与者都接受了fMRI扫描和综合认知功能评估。采用认知失败问卷-14(CFQ-14)和疲劳量表-14(FS-14)进行主观评估,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N-back任务和简单反应时间(SRT)进行客观评估。每个参与者均在3T时进行了rs-fMRI扫描。计算低频波动振荡幅度(ALFF)、低频波动分数振荡分数幅度(fALFF)和局部一致性(ReHo)等指标。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轻中度症状组和重症组的康复者在认知失败和精神疲劳方面的认知抱怨评分显著更高。然而,两个新冠康复组之间的认知抱怨评分没有差异。在MoCA、N-back任务和SRT的得分上,三组的表现相似。rs-fMRI结果显示,新冠康复者在左侧壳核(PUT.L)、右侧下颞回(ITG.R)和右侧苍白球(PAL.R)的ALFF值显著增加,而右侧顶上小叶(SPG.R)和左侧上颞回(STG.L)的ALFF值显著降低。此外,右侧中央前回(PReCG.R)、左侧中央后回(PoCG.L)、左侧距状裂及其周围皮质(CAL.L)和左侧上颞回(STG.L)的ReHo值显著降低。进一步分析发现,STG.L的ReHo值与CFQ-14和精神疲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解释
这项长期研究表明,新冠康复者在康复两年后仍然会经历认知抱怨、精神和神经症状以及脑功能变化。rs-fMRI结果表明,即使在康复两年后,壳核、颞叶和顶上小叶等区域的脑功能变化可能导致长新冠患者的认知抱怨。
2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与过早死亡之间的关联:一项为期10年的队列研究
背景
最近的研究表明,教育和过早死亡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然而,这种关联在不同的国家有所差异。我们的研究目标是提供关于中国人口过早死亡的教育不平等的最新证据。
方法
研究链接了两个数据库以建立一个以人口为基础的十年随访队列,时间跨度从2010年到2020年。我们对全因死亡率进行了年龄、性别和城乡调整的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并对特定原因死亡率进行了竞争性风险分析。我们使用回归分析获得的危险比(HR)计算人群归因分数(PAF)。此外,我们还拟合了调整危险因素的模型,并分析了收入、吸烟、饮酒和饮食的中介作用。
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全因过早死亡的HR为1.93(95% CI:1.72-2.19)。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HR最高(HR=3.09,95% CI 1.82-5.27)。在女性和城市人群中,与低文化程度相关的过早死亡的超额风险较高。在考虑了危险因素后,受教育程度的相关性仍然显著,收入是主要的中介因素,占男性中介的23.0%,女性的11.1%。
这项研究的结果支持与低教育相关的过早死亡风险的增加,特别是在女性和城市人口中。教育不平等有大量的归因死亡,突显了采取更有效和更有针对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必要性。
3中国痴呆症可控改变危险因素的人群归因分数的时间趋势和差异: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2018)的时间序列研究
背景
在中国,痴呆症是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加剧了这一挑战。本研究评估了2011年至2018年新发痴呆症的可控改变危险因素(modifiable risk factors, MRFs)的人群归因分数(population-attributable fractions, PAFs)的时间趋势和差异。
方法
研究使用了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覆盖了75,214人次。计算了由《柳叶刀特邀重大报告:关于痴呆的预防、干预和照护》(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确定的12个MRF的PAF(包括6个早期至中年因素和6个晚年因素),并确定了每个风险因素的个体加权PAF(IW-PAFs)。我们还按性别、社会经济地位(SES)和地理位置进行了亚组分析。
痴呆症MRF的总体PAF从2011年的45.36%略微增加到2018年的52.46%,但这一变化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2011-2018年期间,影响最大的可控改变风险是低受教育程度(平均IW-PAF为11.3%),其次是抑郁、高血压、吸烟和缺乏身体活动。在这八年期间,低受教育程度、高血压、听力损失、吸烟和空气污染等危险因素的IW-PAFs呈下降趋势,而其他危险因素的IW-PAFs呈上升趋势,但这些变化都没有统计学意义。性别特异性分析显示,女性创伤性脑损伤(TBI)、社会隔离和抑郁症患者的IW-PAFs较高,男性酗酒和吸烟患者的IW-PAFs较高。男性听力损失的IW-PAFs显著下降。低收入人群的总体 MRF PAF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抑郁等晚年因素。早期生活因素,如创伤性脑外损伤和低受教育程度,也导致了SES差异。农村地区报告的总体MRF PAF较高,这是由抑郁、低受教育程度和听力损失等因素驱动的。研究还发现,不同SES组或地区的MRF PAF差距在研究期间保持不变或有所增加。
该研究显示,中国痴呆症的MRF PAF有轻微但不显著的增加,强调了这些风险因素的持续相关性。研究结果强调,考虑到人口和地区差异,有必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公共卫生战略,以有效应对和降低中国不同人群的痴呆症风险。
背景
尽管各种治疗类别有所扩展,2型糖尿病的治疗仍然是一大挑战。Visepegenatide(PB-119)是一种每周一次的皮下注射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无需剂量滴定。在中国和美国分别进行的两项2期研究中,其在血糖控制和安全性方面均表现良好。本研究旨在评估visepegenatide作为单药治疗初治2型糖尿初治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这是一项在中国30个中心进行的多中心、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的3期临床试验。入组条件为: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年龄18-75岁),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7.5%–11.0% [58.47–96.73 mmol/mol],体重指数(BMI)为18–40 kg/m²,并且在筛查访问前至少8周仅通过饮食和运动进行治疗。经过4周的安慰剂注射导入期后,HbA1c为7.0%–10.5% [53.0–91.3 mmol/mol]且空腹血糖(FPG)<15 mmol/L的参与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组,接受visepegenatide (150 μg)或安慰剂皮下注射,每周一次,持续24周。治疗期延长至另28周,期间所有参与者均接受visepegenatide治疗。主要终点是HbA1c从基线到第24周的变化。本研究已在ClinicalTrials.gov注册,编号为NCT04504370。
结果在2020年11月2日至2022年11月2日期间,我们将273名成年参与者随机分配到visepegenatide组 (n = 137)和安慰剂组(n=136)。共有257名(94.12%)参与者完成了双盲治疗期,其中131名(95.6%)接受了visepegenatide治疗,126名(92.6%)接受了安慰剂治疗。基线时,HbA1c的均值(标准差)为8.47%(0.81)[69.07(8.81)mmol/mol],在治疗的第4周,visepegenatide组的HbA1c迅速下降至7.63%(0.80)[59.94(8.70)mmol/mol],其距离基线的变化显著大于安慰剂组(-0.82% [-0.90至-0.74] [-8.99 [-9.89至-8.10] mmol/mol] vs -0.30% [-0.41至-0.19] [-3.30 [-4.50至-2.09] mmol/mol])。在第24周,当使用治疗策略估计评估治疗效果时,visepegenatide组的HbA1c最小二乘均数(LSM)距离基线的变化为- 1.36(95%CI -1.52至-1.20)[-14.84[-16.60至-13.08]mmol/mol] ,在安慰剂组为-0.63(-0.79至-0.46)[-6.84[-8.61至-5.07]mmol/mol]。visepegenide组HbA1c的降低显著大于安慰剂组(LSM差异为-0.73, 95% CI为-0.96 至 -0.50; p < 0.001)。使用假设政策评量估算治疗效果时,visepegenatide组HbA1c距离基线的变化(-1.37 [-1.53至-1.20])[-14.95 [-16.76至-13.14] mmol/mol]显著大于安慰剂组(-0.63 [-0.81至-0.45])[6.90 (-8.89至-4.90) mmol/mol]。LSM差为(-0.74, 95% CI -0.98至-0.49;[-8.00 [-10.50至-5.50] mmol/mol];p<0.001)。visepegenatide组达到目标HbA1c水平<7%(<53 mmol/mol)的比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50.4% vs 14.2%;p<0.05),达到严格HbA1c水平≤6.5%(≤48 mmol/mol)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安慰剂组(26.7% vs 7.9%)。visepegenide治疗组在FPG、餐后2小时血糖、胰岛β细胞功能的稳态模型评估(HOMA)、餐后胰岛素、空腹和餐后C肽水平方面也有显著改善(p < 0.05)。visepegenatide组接受抢救治疗的参与者人数(3人[2.2%])显著低于安慰剂组(17人[12.5%])(p < 0.05)。在延长治疗期间,visepegenide的疗效一直保持到第52周,上述所有终点都证实了这一点。第52周HbA1c的下降为-1.39% (-1.58 至 -1.19)[-15.14 [-17.28 至-13.01]mmol/mol],降低幅度比第24周更大。在第52周,与基线值相比,HOMA-胰岛素抵抗显著改善(p = 0.004)。对于安慰剂→visepegenatide组,在延长治疗期间接受visepegenatide治疗的患者中,观察到第52周的HbA1c与基线相比有显著下降。与基线相比,HbA1c的变化为-1.49%(-1.68至-1.30)[- 16.27[-18.37至-14.16]mmol/mol]。结果与双盲治疗期visepegenide组一致。在这项研究中,visepegenatide的综合益处包括减轻体重、改善血脂和降低血压。在BMI>32 kg/m²的情况下,visepegenatide以BMI依赖的方式减少体重,第52周均值(标准差)的变化为-4.77 (13.94)kg (p < 0.05)。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市场上其他每周一次的GLP-1 RA治疗,并且大多数不良事件是轻度和中度的,发生在治疗的第一周,持续时间短。研究期间未发生严重低血糖或2级低血糖(血糖≤3mmol /L)。
解释
作为单药治疗,visepegenatide通过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提供了快速、显著和可持续的血糖控制,并且无低血糖风险。visepegenatide在减少HbA1c和保持52周的血糖控制方面表现出早期治疗反应。同时,visepegenatide在体重减轻、血脂血压的改善方面提供了全面的益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即使不需要剂量滴定,Visepegenatide也比其他每周一次的GLP-1 RA具有更好的安全性。visepegenatide将以其高效益和低风险平衡提供了一种最佳治疗方案,同时具有高效益和低风险。
5创新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Zuberitamab在中国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应用: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2期临床研究
背景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利妥昔单抗(RTX)作为二线治疗药物能诱导长期疗效。Zuberitamab是一种创新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最初在中国开发,并用于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本研究旨在评估Zuberitamab在中国ITP患者中的安全性、疗效及预期治疗剂量。
方法
这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2期临床研究在中国26家医院进行。符合条件的患者年龄为18至70岁,患有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超过6个月,并在既往治疗后无反应或复发,治疗前血小板计数<30×109/L。患者随机接受逐步增加剂量(100/300/600 mg)的Zuberitamab或安慰剂,每周一次,共4周,并随访至24周。主要终点是第8周时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比例。次要终点包括在第12/24周至少一次血小板计数≥50×109/L/≥100×109/L的患者比例、血小板计数比基线至少增加至少两倍且≥30×109/L的患者比例。对不良事件、药代动力学、B细胞耗竭和免疫原性进行评估。本研究在https://www.chictr.org.cn注册,编号为ChiCTR2100050513。
结果从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本研究共对50例患者进行了资格筛选,其中32名患者入组并随机分配到安慰剂组(n=4)、Zuberitamab 100 mg组(n=10)、Zuberitamab 300 mg组(n=8)和Zuberitamab 600 mg组(n=10)。Zuberitamab 100 mg组中,有40%的患者达到了主要终点(在第8周时的PLT ≥50×109/L),而其他组未达到该终点。在12周内,各治疗组中至少一次达到血小板计数≥50×109/L或≥100×109/L或血小板计数比基线增加两倍且≥30×109/L的患者比例分别为(70%、38%、50%),(60%、13%、30%)和(80%、50%、70%)。到第24周,达到这些次要终点的患者比例保持相对稳定或显示出10%左右的轻微增加。预期的Zuberitamab治疗剂量为100 mg。Zuberitamab的血浆药浓度随剂量(100 mg-600 mg)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呈线性药代动力学行为。三组患者的CD19+ B细胞和CD20+ B淋巴细胞在一周内迅速降至0%,并在整个治疗阶段持续维持在降低水平。所有患者均发生不良事件,但大多数为轻度至中度,未发生严重感染。Zuberitamab 600 mg组观察到免疫球蛋白轻微下降,但在第20周逐渐恢复。三例患者(100 mg组2例,600 mg组1例)检测出抗Zuberitamab抗体。我们还观察到,女性、病程<12个月及MAIPA+患者可能有较高的缓解率。
解释
本研究初步确认了100 mg Zuberitamab在治疗ITP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议进一步研究支持其应用。
6长期暴露于PM2.5化学成分与糖胖症的关联:来自中国多中心队列研究的证据
背景
众所周知,长期暴露于PM2.5会增加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但其对糖胖症(糖尿病和肥胖的合并症)的影响仍不确定。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暴露于PM2.5及其化学成分与糖胖症、糖尿病和肥胖风险之间的关联。
方法
本横断面研究采用多中心队列的基线数据,由来自中国东部(福建省)、中部(湖北省)和西部(云南省)地区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份队列组成,共包含134,403名参与者。体重指数(BMI)≥28 kg/m2和空腹血糖(FPG)≥126 mg/dL为肥胖和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使用机器学习模型估算过去三年的参与者居住地PM2.5及其五种化学成分(NO3−、SO42−、NH4+、有机物和黑碳)的平均浓度。采用具有双重稳健估计的Logistic回归模型、贝叶斯核机器回归模型和加权分位数回归模型,估计PM2.5化学成分对糖胖症、糖尿病和肥胖风险的独立和联合效应,及其对肥胖影响的差异。进行分层分析,以检验社会人口统计学和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29,244名参与者,平均年龄为54.1±13.8岁。每增加一个四分位范围的PM2.5浓度(8.53 μg/m3)与糖胖症(OR=1.23 [1.17, 1.30])、单纯糖尿病(OR=1.16 [1.13, 1.19])和单纯肥胖(OR=1.03 [1.00, 1.05])的风险增加相关。长期暴露于每一种PM2.5化学成分均与糖胖症风险增加相关,其中有机物暴露的风险最高(OR=1.21 [1.16, 1.27]),贡献权重最大(48%)。在肥胖人群中,黑碳对PM2.5化学成分对糖胖症的联合效应贡献最大(68%,OR=1.16 [1.11, 1.22])。身体活动减少了PM2.5对糖胖症的不利影响。此外,研究还观察到肥胖对PM2.5-糖尿病关联的累加加性效应,而非乘法效应。
解释
长期暴露于PM2.5及其化学成分与糖胖症的风险增加相关,且这一关联强于单纯糖尿病和肥胖的关联。与糖胖症和肥胖关联最强的主要成分是黑碳和有机物。END
Cover image by Yanping Bao and Lin Lu.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