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手一台机器人,生活会变成啥样?  第1张

本文图片来源于影片《黑客帝国》

马斯克在2024年说,未来人形机器人将会人手一台,在地球人口达到100亿时,那就是100亿台,加上工业用机器人,他估计会达到200亿台。人类过去全部机械的、重复性的体力和智力的工作将全部由机器人代劳,生产线工人、农民、司机、教师、医生、律师、法官、检察官以至快递的工作,所有的家政工作、护理工作、清扫工作以至服务行业的大部分都不用真人来做了,人类有了大量的闲暇。那时人类的就业机制会是什么样子?社会结构会如何变化?人的生活方式会如何变化?

劳动和就业机制

在被机器人取代的工作之外,人类还能保留的只有需要创造性的、个性化的、艺术类的工作,比如原创类文学、艺术、影视、作曲、美术,需要创造性思维的科研工作,需要人工精细的有创意的操作的工作,如外科手术。

设想那时的社会劳动总量将会大大下降,不但不会有现在的996,甚至都不会是劳动法规定的每周40小时,而是降低到每周30小时,20小时。那样,就真的实现了马克思在19世纪所预言的半日工作、半日休闲的美好愿景。目前有些国家已经开始试行每周四天工作制,未来的每周劳动时间制度只要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共同遵循的规则,就不会造成那些违反共同约定的生产单位在市场上比遵守规定的单位生产成本低廉从而更有竞争力的局面。

人工智能的替代劳动不但可以减少人类劳动时间总量,还可以在原来需要一个劳动力的岗位安排两个人(每日八小时工作制改为四小时工作制),解决就业不足问题。

总之,可以设想,劳动就业机制会形成这样一种局面,所有适龄者在某个结束学业的岁数进入劳动力市场,每人都会有一份劳动时间减半的工作。这是在可见未来将会出现的情况。有一种理论认为,劳动总量的缩减才是人类进步的真正指标,细想颇有道理。

教育机制

为了适应劳动就业的需求,教育机制必定会发生变化,除了最基本的语文、数学能力的学习之外,只要学会驾驭和使用机器人的技能就足够了。而人的数学能力发展是比较晚的。未来的教育体系也许在幼年是以音乐体育美术科学实验的教育为主,到10岁左右加入语言和数学课程,外加必修课——人工智能的使用和操作。从15岁到20岁可以受专科训练,比如数学、物理、化学、哲学、文学、历史等,培养的重点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人到20岁左右就可以就业了。

马斯克的实验学校就是未来教育机制的雏形,孩子们在其中从事的完全是兴趣的学习、好奇心的激发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的一切将被人工智能轻松取代。

社会结构

届时社会分为三个阶层——投资者阶层,打工者阶层,自由职业者。投资者手中拥有资本,可以凭自由意志向某个领域投入资金,收获资金的盈利,承担资金的损失;打工者是付出劳动,获得一份薪水,其中也包括公务员,他们领取的薪水来自政府税收;自由职业者包括所有靠自雇获得收入的人,其中包括小商小贩、网店经营者和所有艺术门类的人员,音乐、美术、文学艺术、影视创作等。

届时应当已经实行全民基本收入(UBI),即每人拥有一份可以满足温饱的基本收入,这笔钱的来源可以是政府税收,也可能是如某位互联网巨头所提议的互联网业收入的一部分。这个思路一经提出,立即引爆热烈讨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争论点在于:有了全民基本收入,人们全都躺平怎么办?答案似乎在于:创造性的工作还是会有人在做,或者是出于兴趣,或者出于额外的收入。安于低质量仅够温饱生活的一部分人可能会退出劳动力市场,正好符合机器人大量取代人类劳动的时代需求。

生活方式

由于劳动时间总量减少,空闲时间增加,人们将会把更多时间用于消闲娱乐和艺术欣赏。每人每天的24小时,只需4小时用于工作,20小时用于睡觉、吃饭和消闲娱乐。比较有创造力的人可以享受欣赏和创作各类文艺作品,缺少创造力的人也不妨单纯休闲犯愣,虚度时光。

许多人会选择不结婚不生育的生活方式,而那些愿意把自己的休闲时间用于养孩子的人可以随心所欲,例如我们已经看到有愿意生十几个孩子的夫妻(有一对富裕的夫妻,以每年一胎的速度生育,目前已有九个孩子,并已表达希望生育十二生肖宝宝的愿望)。愿生的和不愿生的两造平衡,最终会导致总体人口规模的缓慢下降,而不是急遽下降。人口规模将以每年几百万的速度降低,最终降低到一个3亿至5亿的规模(美国与我们国土面积相仿,人口3亿,也许这才是我国的最佳人口规模),而所有存活于世的个人都过着精致优雅的生活(人手一个机器人)。这将是一个使人口和资源相匹配的更加合理化的社会。